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通州東城門遺址遭切割遷移 專家吁公布施工方案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8-10 00:51|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501|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化報

摘要: 文保人士曾一智近日通過其微博稱,『(北京)通州東城門遺址正在「切割」中。』在8月5日拍攝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東城門瓮城的一段牆體已經被切割成8個牆垛,彼此之間的空隙不小,而且部分牆體也有缺失。空地上堆放著拆 ...
文保人士曾一智近日通過其微博稱,『(北京)通州東城門遺址正在「切割」中。』在8月5日拍攝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東城門瓮城的一段牆體已經被切割成8個牆垛,彼此之間的空隙不小,而且部分牆體也有缺失。空地上堆放著拆下來的城磚和基石。從圖片來看,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通州東城門瓮城遺址切割遷移方案,似已進入實施階段。 
  文保專家呼籲,假如切割遷移的方案已經確定,通州區和有關部門應儘快向公眾公布詳細實施方案,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施工方拒絕接受採訪
  通州東城門和瓮城遺址位於通州區新華大街和濱河中路交接點以西200米處。根據規劃,這一位置正是建設中的地鐵6號線和S6線的換乘站(新華大街站)所在地。因新城建設的需要,兩側均有地產開發項目,是通州區重點打造、極具商業發展前景的區域。
  7月28日,記者來到通州東城門遺址所在地。施工工地被藍色的圍牆包圍,東城門和瓮城遺址就位於工地南側。工地設有南北兩個大門。當記者準備從北門進入採訪時,遭到保安阻攔,保安否認遺址就在工地之中。而曾一智表示,很久之前就已經禁止非施工人員進入工地內了。記者和文保人士只能到對面的居民樓上遠眺遺址。
  通過一番努力,記者跟隨施工車輛從南門進入工地。走過一段泥濘的道路,東城門遺址完全呈現在眼前。大遺址格局完整,城內道路、鋪地、排水道痕跡清晰。遺址的北端不遠處,地鐵施工隊仍在施工。
  7・21暴雨是否對大遺址造成破壞?工地上一位工人稱,暴雨後遺址確遭水淹,工地抽了兩天水才將積水排完。而曾一智7月22日的微博稱,『暴雨後通州東城門遺址局部有缺失,是施工造成的還是暴雨造成的不可考。』並上傳了遺址被大雨浸泡的照片。
  記者在現場發現,遺址的磚石經暴雨沖刷後呈青灰色,遺址內仍有部分積水。遺址東南角的城牆有一段倒塌,部分磚塊陷在壕溝內的淤泥中。南側城牆下支撐城牆的小木樁已經東倒西歪。
  據工人稱,東城門遺址發現已有一段時間了,隨即地鐵施工隊撤出,考古隊入駐,現遺址西側有五六間白色簡易房,便是考古隊的住所。記者試圖向考古隊詢問考古進程和搬遷方案,被施工方的一位工作人員發現並趕出工地。這位工作人員稱,『切割搬走』確實已經成爲實施方案。
  如今,根據曾一智提供的照片,東城門的切割搬遷方案可能已經開始施行。
  從『原址保護』到『保護展示』
  曾一智一直關注著通州東城門和瓮城遺址的保護進展。8月6日,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她拿到了北京市文物局關於通州城牆、瓮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復函。
  據其介紹,從2011年4月至今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就做好通州城牆、瓮城等文化遺存的保護工作曾3次致函通州區有關部門。
  在2011年4月6日發給北京市土地管理儲備通州分中心的【關於通州運河核心區相關文物保護工作的函】中,北京市文物局提出:『運河核心區V-06地塊已發現了明代通州城牆遺址,是古代通州城歷史發展的重要遺存,日前這一重要發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鑑於此,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這一重要發現應予以原址保護,制定遺址保護措施,結合綠化遺址所在區域設置爲遺址公園,納入土地儲備、開發和建設方案。』不僅如此,還要求『工程範圍內已經登記的各級、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和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應依法予以原址保護,制定原址保護措施並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在今年3月23日作出的【關於通州區瓮城部分保護方案徵求意見的復函】中,北京市文物局依然堅持上述意見,並建議通州區『就瓮城遺蹟的保護問題徵求專家的意見,妥善處理好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使通州新城建設中得到更好的保護,真正做到科學保護,把古老文化納入新城建設中去達到保護和建設的和諧統一。』
  不過,兩個月之後的5月21日,在針對通州區的【關於加快推進通州瓮城保護工作的函】中,『原址保護』的字樣不再出現,轉而變成『通州城牆與瓮城遺址保護展示方案』。『原址保護』被『保護展示』取而代之。
  這一轉變在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上得到了印證。7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市文物部門已組織考古研究單位進行了考古發掘,擬於原址進行展示,具體保護方案正在協調編制中。』而此後據媒體報導,方案最終確定爲先將遺址『切割搬走』,待地鐵站施工完成後,再將遺址『遷回』,進行原址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3份復函中並未提及目前對城牆及瓮城遺址保護有著直接影響的地鐵項目,而是屢屢提到了『通州新城』。在第三份復函中,第一項內容即爲『通州新城建設是北京市重點工程,做好通州城牆與瓮城文物保護是確保新城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通過查詢通州新城規劃圖,可以獲知,通州新城的基本定位爲文化商務休閒區、高端商住區、會展綜合服務區。在這個重點工程區域內,坐落著通州東城門城牆與瓮城遺址以及通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通州起義指揮部舊址、靜安寺,以及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程家大院、寶通銀號等,還有通州古城的老胡同貢院前街、貢院胡同、靜安寺胡同等。
  不過,記者在現場看到,北大街以東至濱河北路目前已成爲大片空地,現只存靜安寺和寶通銀號,通州起義指揮部舊址和程家大院都已拆除。據悉,通州起義指揮部舊址剛剛完成落架大修不久就被拆了,而拆下的構件就堆在通往東城門瓮城遺址路上的一處藍色擋板里。
  記者致電北京市文物局,想了解通州東城門和瓮城遺址的詳細保護方案,得到的回覆稱,通州東城門和瓮城遺址現歸通州區文化委管理,詳細情況可聯繫通州區文化委。而截至發稿,記者一直沒聯繫到通州區文化委的相關負責人。
  『搬走遷回』必然造成破壞
  據記載,通州古城始建於北齊,元滅金後占領通州,城郭已毀。直到明洪武元年,重新擴建修築通州城,較元代城池擴大將近一倍。明清兩代又歷次修葺和擴建。20世紀初,列強侵華,軍閥混戰,通州城牆、城門不斷被毀,僅存留北門、東門瓮城。新中國成立後,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殘餘城牆被陸續拆除。現在發現的東門遺址可能是留下來的城基。
  通州城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終點,東城門遺址的發現,可以說爲正在進行中的大運河申遺增添了新的砝碼。而通州東城門遺址緊鄰運河,是東出通州的必經之路,供應皇宮和京城居民的糧食、貨物等用品均從此入京。它的存在,不僅體現著通州城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通州城極其重要的地標性建築。而據知情考古人員介紹,現在發現的大遺址不僅僅是明清時期的通州東城門和瓮城,還有豐富的唐宋遺存。『切割搬走再遷回』的保護方案爆出後,各界人士表示擔憂。
  『這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案。』同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教授張松認爲,遷回的只能是基本保持遺址原貌的部分,遺址的整體環境、地貌已經被破壞,文化價值、存在意義也已經大打折扣。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瀋陽質疑該方案:以現有的技術能否將上千平方米的遺址切割?假使能夠切割,是否能做到保護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遺址地下部分是否還有其他內容?切割是只保留地表以上部分,還是要將城牆地下部分(如基礎)完整保留?地鐵站建成之後,「遷回」的遺址是否還有安身之處?
  著名文保專家謝辰生表示此方案之前沒有成功的案例。東城門和瓮城遺址不是一個單體建築,單體建築還可以考慮切割搬走,而且完整保存的機率比較大,但是大遺址的一部分是土堆夯實起來的,要將其整體切割搬走,前期工作做得再完備,現有技術再到位,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損失地將其挖走再遷回。
  『東城門和瓮城遺址位置明確,緊挨地表,如做勘探不可能被遺漏。』謝辰生說。據【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範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謝辰生表示,像地鐵這樣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範圍廣,影響大,文物部門與施工單位更應該在前期就配合好,早發現,早商議決策。『這樣的事情本不該發生。』
  專家呼籲儘快 公布詳細施工方案
  根據【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建設工程選址,應當儘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儘可能實施原址保護。』
  7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微博中使用的表述方式是『擬於原址進行展示』。據媒體報導,北京市文物局對『原址保護』的解釋是:『原址保護分爲兩種,切割搬走再遷回同樣屬於原址保護的一種。』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學者姚遠認爲,通過『搬走遷回』手段實現『原址保護』,是文物保護在爲建設項目讓路,這只能是在尊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相關重大建設項目,必須建立公示制度,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姚遠認爲,通州區和有關部門應當以『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精神,通過公示地鐵站點設計和文物保護方案,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如果說是因爲地鐵項目的公益需要,確實無法做到遺址保護,遷移再搬回的方式才有討論的必要;反之,如果是爲了商業開發,文物保護就沒有任何理由爲商業利益讓步。』
  姚遠認爲,留下這方遺址,既是爲通州古城留一點文化記憶的種子,也涉及到線性遺產大運河的整體保護。通州新城的建設方,應當主動體現出應有的文化自覺。主管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北京市規劃和文物部門,也有必要及時介入,通過規劃調整,實現城門遺址原址保護。他說,『政府有責任做出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決策。』
  張松說,切割搬走再遷回,方案做得再好也不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尤其是整體歷史環境的破壞,如此,又何談原址保護?將『原址展示』歸爲『原址保護』,不排除有鑽法律空子的嫌疑。
  相關連結
  長沙120米古城牆原址保留20米
  據【瀟湘晨報】報導,2011年長沙某商場施工工地發現一處長約120米宋代古城牆,文保人士稱其『價值甚至超越馬王堆漢墓,打著燈籠也難找』。文保專家柳肅等人認爲城牆應『原址保護』。然而此地塊已經售賣給開發商,城牆面臨整體搬遷的危險。2012年3月左右,湖南省文物局做出了一個令文保人士既興奮又無奈的決定:經過長沙市政府、開發商及專家協商論證,古城牆將採取『原址保護與異地遷移保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保護,原址保護的城牆長度約爲20米,是總長120米的古城牆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一段』, 城牆將在3月5日開始實施整體切割,預計35日內完成遷移施工。
  羅馬地鐵爲遺址讓路
  據【光明日報】報導,2008年4月,在考古勘察了10多年之後,剛剛破土動工的羅馬地鐵C號線在施工過程中還是發現了6世紀的冶金廠、中世紀的廚房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等大量文物古蹟,於是一個備受民眾期待的地鐵建設工程就此被文保部門緊急叫停。值得一提的是,長期只有兩條地鐵線可乘的羅馬市民普遍對此持支持態度。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