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時期以來中國藝術學學科地位的確立,首先從教育體制中的學科體系設置架構的變化上反映出來。1990年和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頒布和修訂重新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兩次頒布的『目錄』中,都將『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隸屬於文學這一大的學科門類之下。對於這一歸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的成員和藝術學界的專家學者,從新世紀之初就比較集中地提出意見,要求將藝術學科從文學隸屬下獨立出來列為單獨的學科門類,文化藝術界的不少政協委員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2011年2月1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接受這一意見,正式決定將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成為具有獨立學科門類的藝術學科。 此前的200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國藝術研究院為我國第一個隸屬於『文學』這一大的學科門類之下的『藝術學一級學科』單位,使得中國藝術研究院擁有藝術學全部8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全面開始包括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在內的8個二級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此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南京藝術學院陸續被確定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單位,擁有藝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藝術研究院在1978年經國家批准獲得戲曲、音樂、美術三個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1981年又獲得3個專業的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分別在當時開始正式招收戲曲、音樂、美術三個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之後,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專業藝術院校也開始招收本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1994年6月東南大學成立了我國綜合性大學中第一個藝術學系,並獲得二級學科藝術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之後開始藝術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此後,從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河北大學等開始,各大學藝術學系(院)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從藝術教育體制開始的對藝術學學科體系的逐步確立,以及我國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對藝術學知識體系的學理探討。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時期藝術學學術研究受到空前重視並取得明顯進展,它從1990年之後湧現的藝術學學術研究的一批成果和藝術學自身理論框架體系探索(元藝術學研究)的成果上體現了出來。而且重要的是,這些研究大都是建立在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學自覺基礎上的研究,已同以往廣義藝術學的研究有了根本性的區分。 在看到新時期以來我國藝術學學科地位確立和學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學科框架體系的建構尚待展開,體現其知識體系建設的成果還不多。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中,在藝術學下的8個二級學科分別為藝術學、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舞蹈學。這樣的架構,應是從我國藝術教育機構設置實際情況出發的一種藝術學科體系的設計,而並非是從藝術學學術研究出發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在目前,對學科框架體系建構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經注意到這一點,開始努力從藝術學本體知識體系的要求去討論學科體系的建構問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藝術門類眾多,異彩紛呈。同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理論成果。在藝術創作論、作品賞評及藝術發展演變等方面都有龐雜的藝術思想和藝術理論的積累,其中不乏精闢、深刻的理論見解。宗白華先生指出:『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往往互相影響,在審美觀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許多相同之處或相通之處。』 在這樣藝術品種和藝術形態萬千差別而又有着內在普遍規律的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的科學建構,自然是一件複雜的事情。關於藝術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不少著名學者都有獨特的見解。從知識體系着眼的藝術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以藝術形態、藝術功能及藝術本體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等不同角度切入,顯然會有不同方向的設計。一般認為,以藝術理論研究的歷史路徑為基礎作擴展性的設計,兼及現行教育體制下的藝術學學科體系實際需要,藝術學的研究可以分為藝術原理、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三個部分。藝術原理主要是研究藝術活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理論及其各門類的本質、特徵、形態、功能,即對藝術本體的研究和闡釋。【中國藝術學大系】以『論』稱謂的各分卷,即指藝術原理,它不等同於包括對藝術本體研究和藝術同其他意識形態(如宗教)及經濟等關係研究的狹義的藝術理論。所以以『論』稱謂,是基於藝術原理雖然相對穩定,但在當代情境下,它發展變化的動態性已成為突出的特徵。因之,期望藝術原理各分卷以更具開放性、動態性和當代性的揭示,更貼近藝術原理的本質。藝術史是歷史地、具體地對藝術及其各門類的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及規律的考察、敘述和闡釋。藝術批評是對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藝術現象包括藝術流派、藝術思潮的分析和評價。這三個組成部分作為藝術學中各自獨立的分支學科,又可細分為不同藝術門類的具體範疇。這樣的構成,基本上可以把我們面對的藝術世界概括為一個有內在統一性的既顯示各藝術門類個性特徵,又可把握其共同規律的作為藝術學研究對象的系統整體。 但是,從藝術與人類其他社會實踐的聯繫來看,這樣一個系統整體尚缺少與外部的統一性。它在研究指向上,主要是『內部研究』。其『外部研究』,如藝術的時代背景、時代環境、發展的外因,特別是它與構成其發展有不可分隔重要作用的藝術經濟、藝術管理、藝術市場等非本體因素的關係,都應該是在今天的藝術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藝術是一個具有活態流變性的範疇,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因素來看,尤其如此。因此,除了藝術學體系中藝術原理、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三個組成部分之外,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是『藝術經營』的內容。這四個組成部分,共同構成從知識體系着眼的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內涵。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由於以多元化為主要特徵的藝術的形態演變,及由此帶來的其本體特質的某些變化,使得藝術本體也由此而與其外部產生更多向度的聯繫,即它與人類其他社會實踐的聯繫出現更多交叉。比如除了藝術經濟、藝術管理、藝術市場外,再如藝術教育、藝術傳播、藝術考古及藝術心理學、藝術人類學、藝術社會學等等,這些都顯示着藝術本體研究之外,今天的藝術研究視域作更大擴展的必然性。藝術形態及其本體特質的變化,必然帶來理論研究的創新性揭示。我們或許可以從上述藝術現象與藝術的本質聯繫的揭示中,找出它們的同一性,而將其歸入藝術基本原理或藝術史、藝術批評的範疇,從而與明確屬於『藝術經營』範疇的內容一起,構成上述藝術學學科知識體系。理論的科學概括,必須以社會實踐和客觀事實為依據,藝術學的研究儘可能以令人信服的概括去說明藝術現象,並以規律性的揭示指導新的社會實踐,但不必為了建立所謂完整的框架體系而作硬性的歸納。因此,我的看法,一些學者從藝術形態、藝術功能以及藝術本體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等不同角度切入而提出的藝術學學科體系的不同設計,只要言之成理,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我認為,除了以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批評與藝術經營構成藝術學學科框架體系之外,基於傳統的思路,從對藝術本體的研究與它同相關領域關係研究比較清晰地區分的角度考慮,從學理上,我們也可以將藝術學的研究分為藝術原理、藝術外延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四個部分。另外,作為完整系統的藝術學學科建構,特別是在初始建構階段,把對於藝術學自身的觀念、方法、體系的研究與闡釋的內容,也納入藝術學體系或許更有必要,這一部分可稱作元藝術學。元藝術學作為藝術學領域的『科學學』研究,是對於藝術學自身的認識和闡釋,是藝術學中距離藝術實踐最遠的部分,它包括了諸如藝術研究方法論、藝術史學史、藝術批評史等。 【中國藝術學大系】的分卷,是立足於從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藝術經營四個組成部分的學理規範,並以此構成整個藝術學學科體系的整體研究成果。同時,本大系也可以看做是從藝術原理、藝術外延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元藝術學着眼構成的藝術學整體內涵。本大系各分卷的撰寫,對於在藝術學學科體系框架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各分支學科之間的邊界,力求做出比較清晰的區分,如藝術原理的闡發,不能與藝術史等的闡述重疊,但對於可視作藝術外延理論的下一層次分支,不作嚴格的歸類,可視作藝術經營的內容,也可視作其他分支下的內容。這樣的考慮,不影響本大系的寫作和藝術學學科體系框架的整體構成。正像藝術實踐不會停滯一樣,藝術學各分支學科內涵的科學歸納也是開放性的,可待不斷的研究逐步明晰,逐步完善。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