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儒學復興論』的貧困(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3 23:47| 發布者: 南丘| 查看: 2113|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二)『後現代主義』解構      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精神正在經歷著衝突和裂變。在這其中,有兩種思潮於90年代的迅速興起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儒學復興論』和『後現代主義』。然而,它們在當今中國的崛起 ...
(二)『後現代主義』解構 

    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精神正在經歷著衝突和裂變。在這其中,有兩種思潮於90年代的迅速興起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儒學復興論』和『後現代主義』。然而,它們在當今中國的崛起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著非常接近的價值追求,並在此基礎上二者實現了直接的對接和奇特的聯姻,這具體表現在『儒學復興論』援引『後現代主義』爲其理論依據上。


    差不多在現代新儒學從海外復歸大陸的同時,『後現代主義』開始切入中國學術界。所謂『後現代主義』是西方『後現代社會』的產物,它孕育於現代主義的母胎中(30年代),並在二戰以後與母胎分離而成爲一個毀譽參半的文化幽靈,徘徊遊蕩在西方思想文化界。後現代主義的正式出現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其聲勢震懾則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階段,在歐美思想界爆發了包括伽達默爾、德希達、哈貝馬斯、丹尼爾?貝爾、利奧塔德、理查?羅蒂、弗?傑姆遜、斯潘洛斯、伊哈希?哈桑等世界性大師級思想家之間的『後現代主義論爭』,儘管他們各自見解與具體觀點差異甚大,但都共同致力於對發達工業文明本身的弊端和負面效應的激進否定與批判,他們所一致倡導的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是作爲現代工業文明的主導性文化精神(以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爲內涵的現代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到了90年代,後現代主義在西方已聲勢大減,一批思想家與文藝理論家對其痛加批判。但在當今中國大陸,卻有不少人極力引進這種正在消逝的時髦,熱衷於從中去尋找理論依據和語言表達方式,於是一時間內就湧現出了滿街的『小後主』,『人人都「話語」,個個談「解構」,「文本」不離口,「顛覆」不離手』,後現代主義蔚然成爲90年代中國文化界的一道醒目的風景,令包括文化保守主義者在內的許多人痴迷不已、流連忘返。正如馬克思所洞察,『陳舊的東西總是力圖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復和鞏固』[16],其中『儒學復興論』對『後現代主義』的盲目攀附就是一個由於時空錯置產生的怪胎。


    『儒學復興論』者自覺地論證中國傳統哲學與『後現代主義』頗相契合,企圖以此來抉發儒學的後現代意義。例如『儒學復興論』者認爲儒家『天人合一』哲學是克服西方『天人分爭』哲學所造成『生態危機』的良方,與後現代主義所倡導的『生態意識』不謀而合,這種觀點近年來在哲學界被炒得沸沸揚揚,大有將孔夫子抬上『後現代主義』鼻祖的寶座之勢。然而仔細考辨之下,這種牽強附會不幸有三。第一,儒家所謂『天人合一』中的『天』,其原初的含義並非後現代主義所談的『自然環境』,而是指被神秘化、倫理化了的超自然的上帝,如『天命』、『天數』;在儒家哲學中,『人』則被剝奪了主體性,淪爲『順乎天』的奴僕。可見,儒家的『天人合一』論強調的是封建人倫的客觀必然性、永恆性,其直接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神聖性,與『人與自然的統一』根本無涉,將二者生硬地拉扯在一起,只能是『牛唇不對馬嘴』。第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不是儒家、倒是道家哲學中的『天』有點『自然界』的味道,『儒學復興論』者在這裡又犯了張冠李戴、指鹿爲馬的錯誤。第三,即便在道家哲學中,『天人合一』也是人與自然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合一,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內涵與『後現代主義』所處的社會背景相比,一個是前現代的中國,一個是後現代的西方,時空相隔不啻萬里,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二者之所以有些形似,正所謂『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從前現代――現代化――後現代這個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來看,只不過是體現在反現代性的一致上罷了,而且那也僅是表面的回覆現象,並非真正回到前現代的出發點,而是在後現代基礎上的再出發。簡單地將二者相比附或等同,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重複現象加以誇大化和絕對化,把發展的周期性看成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這本身就陷入了『靜止』的形上學泥潭。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