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冬:法家 經過了春生夏長秋收三個季節之後,天寒地凍的冬天給人以安定和冷酷的感覺。生機斂藏、萬物閉伏,世界籠罩在一種簡單而冰冷的秩序之中,單調而寂靜。這似乎就是法家有些冷酷的心靈。我一直覺得,當一個人的心靈完全被功利所充滿和占據的時候,那就是冷酷的。不幸的是,這正是法家對生命和心靈的理解。 法家可以讓人想起很多的名字,不過最重要的代表一定是韓非。這位生活在戰國末期的哲人曾經追隨過主張人性惡的荀子,同時還研究和解釋過【老子】,吸取並強化了那種清冷的感覺。在韓非看來,以利害為主的計算之心是人之常情,『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當然也構成了人和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以政治世界中的君臣關係為例其性質完全是彼此利益的交換,『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重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臣子出賣的是死力,君主用來交換的是爵祿,其間完全是以計算之心相待,所以有『上下一日百戰』的說法。君臣關係如此,這個世界中一般人之間的關係也沒有什麼不同,韓非說: 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輿人匠人的希望他人富裕或者死亡與愛憎無關,唯一的理由是利益,這正是韓非揭示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相。不過,最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是韓非對於父子之親的理解。我們知道,這種關係被儒家認為是先天之愛的證明。而在韓非看來,其實質和君臣等關係並無不同: 且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具出父母之懷妊,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其長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母之澤乎? 同樣是父母的血脈,男孩和女孩的命運卻大不相同,那些生了男孩的在舉杯慶祝,而女嬰或被遺棄。我們知道,傳統社會中人們對待男孩和女孩確實有態度上的不同,【詩經】中就有所謂弄璋和弄瓦的區別,而韓非這裡說的更加冷峻。究其原因,則是考慮男孩和女孩在未來對於父母的利益。在韓非看來,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都以計算之心互相對待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樣的關係能夠逃脫計算的命運呢? 在這種理解之下,愛和信任等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就是多餘的。就君主而言,韓非認為不能信任任何一個人,『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信任他人就意味着把自己託付給他人,也就意味着受制於他人。哪怕這個他人是自己的父兄妻子。韓非子特別寫下了【備內】一篇文字,認為君主應該重點防備自己的大臣、父兄和妻子。由此,愛一定也不適合於這個世界,君主不應該期待着把權力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一方面,『愛臣太親,必危其身』;另一方面,對百姓的愛則會導致無功得賞,暴亂不止。韓非以治家來比喻國家的治理,『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從而提出『一斷於法』的主張。 去除了愛、信任、血緣親情等之後,法就成為韓非世界裡的唯一主角。韓非批評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學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儒家以親親尊尊的仁義禮等挑戰法的公正和權威,而墨家用立足於兼愛的俠義去破壞法的禁令。至於道家所說,不過是一些『恬淡』或者『恍惚之言』,完全不適合於君主的需要。一個明智的君主應該意識到,除了法之外,國家不需要其他任何的文字和主張。韓非說:『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後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無疑是這種主張的實踐。韓非認為,官府應將法頒布於天下,群臣、百姓,乃至於君主都要受到法的制約。君主等不該為了任何的原因逞其私意,而破壞法的權威與尊嚴。司馬談說:『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是很正確的觀察。 從大的方面來說,法的核心不過就是刑德或者賞罰,韓非稱之為二柄。這是有國者的利器,臣民有功者賞之,有過者則罰之。君主必須親自執掌賞罰的權力,落入臣子之手是很危險的事情。這就又牽涉到對法家而言很重要的術的問題。所謂術,是指君主用來控制和應付臣子的方法,包括『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等。在韓非看來,只有法而無術,則君不足以知奸,權力反為臣所用。只有術而無法,則法令不行,不足以富強。因此,法與術的結合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結語 哲學家是永遠走在路上的人,思考顯然比給出一個現成的答案更重要。儒家的溫暖、墨家的熾熱、道家的清冷、法家的嚴酷,呈現了中國人對於心靈和世界的多元理解,共同揭示着生命和生活的內涵。坦率地說,我自己經常在愛和寬容之間徘徊,並在這種徘徊中進一步品味着彼此的界限。法家描述的世界雖然很冷,卻也是我們心靈的重要部分。在一個長期以倫理為中心的文化中,人們經常迴避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利益,但我們真的可以在心靈中完全迴避它嗎?不過有一點是很肯定的,在利益之外,這個世界確實還存在着其他可以讓我們感動的東西,譬如愛、友誼和奉獻等。漠視或者否定它們,過分地渲染這個世界的冷酷,反過來可能會凍僵我們自己的生命,就如同商鞅、吳起、李斯以及韓非這些法家人物的悲劇性命運。 演講者小傳 王博 1967年1月出生於內蒙古赤峰,1982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1992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留北大任教至今。1999―2000年兩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現為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道家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學術委員會執行委員、南開中學理事會理事。已出版專著七部:【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簡帛思想文獻論集】【易傳通論】【莊子哲學】【無奈與逍遙】【奠基與經典】【中國儒學史・先秦卷】。發表論文七十餘篇,另有合著數種。 孔子像 【墨子】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