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蘇軾對詞的貢獻(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7-26 08:44| 發佈者: 偷月| 查看: 2059|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學網

摘要: 詞最先是作為一種配樂歌唱的歌詞出現的,屬於音樂文學的形式範疇,它是在隋唐之際配合燕樂曲調,並以"依調填詞"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一種新型歌詞形式。所以,從晚唐五代以來,詞的主要功用是在宴樂場合供給伶工、歌女歌 ...
詞最先是作為一種配樂歌唱的歌詞出現的,屬於音樂文學的形式範疇,它是在隋唐之際配合燕樂曲調,並以"依調填詞"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一種新型歌詞形式。所以,從晚唐五代以來,詞的主要功用是在宴樂場合供給伶工、歌女歌唱,以滿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樂的需要。入宋以後,新的社會環境更有利於詞的發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態度更有利於詞的興盛。政局多變、黨爭激烈的時代使他們比以往的詞人更普遍、更多地體驗到命運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現的是個體生存的憂患和人生失意的苦悶,從而實現了社會責任感與個性自由的整合。他們用詩文表現有關政治、社會的嚴肅內容,而用詞來抒寫純屬個人生活的幽約情愫。這樣,詩文和詞就有了明確的分工:詩文主要用來述志,詞主要用來娛情。 隨着詞體的發展和創作環境的變化,宋詞並不是一味滿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歐陽修已經開始嘗試用詞來表達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實感,描寫自己所觀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會現象,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和理想。從而拓展詞的題材,提高詞的品性,不同程度的逐步呈現出一種向傳統的"言志"的詩越來越靠攏的趨勢。如果說晏、歐兩人以自己的創作,多少突破了傳統的"詞為艷科"的藩籬,在由詞向詩流動的長河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話,那麼,就詞的發展上看,蘇軾的詞正是一個轉折點,他把詞推到一個更為寬闊的道路上,對詞的開拓和變革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詞一掃五代餘風,開創豪放詞派,敢於突破聲律,不讓音樂把它捆死,將只表現 "愛情"的詞擴展為表現"性情"的詞,將只表現"柔情"的詞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的詞,(1)使詞象詩歌一樣可以充分表現創作主體豐富、複雜的心靈世界、性情懷抱,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獨立抒情文體。把詞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學的殿堂,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樹立了詞史上的裏程碑,大大促進了宋詞的發展,使宋詞進入了鼎盛時期。這就是蘇軾對詞做出的最傑出的貢獻,而實現這一貢獻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變革詞風。無論是拓展內容,還是新化形式;無論是突破風格,還是超越人生,蘇軾都以其極大的熱情、卓越的才能進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一、內容的拓展 蘇軾對詞的內容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一部【東坡樂府】不僅幾乎涉及到所有傳統詩的題材,而且拓展了詞的題材。  
        (一)悼亡之詞在傳統的抒情詩所表達的個人情感中,最動人的是生離死別之情,以詞寫悼亡,是由蘇軾首創。在東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後,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以悽厲的音響,不斷變換節奏的句式,恰當地表現心潮的激盪和抑鬱不平的情懷,是中國詞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題材引入詞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將詠梅與悼亡合寫,以花喻人,含蓄空靈,感情真摯,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蘇軾的悼亡詞足以與此前最著名的晉人潘岳與唐人元稹的悼亡詩鼎足而三。  
        (二)農村之詞 與山水詩一樣,描寫農村風情、景物的田園詩也一直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蘇軾不僅注重內心世界的開拓,還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蘇軾之前的詞作,所表現的生活場景很狹小,主要局限於封閉性的畫樓繡戶、亭台院落。而描寫農村人物,反映農村風情,以農村題材入詞,於文人詞中則始於蘇軾。他在徐州寫下的五首【浣溪沙】集中表現了這方面的成就,他出身於士大夫之家,但常以"世農"自謂,在【浣溪沙】中"使君元是此中人 "就說明了他與農民的感情是相通的。正因為具有這種難能可貴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歷任地方官時,能不忘人民的疾苦。而且,這些詞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仲夏時分的農村風情圖,這就為南宋詞人大量創作此類作品開闢了道路。  
        (三)言志之詞 宋朝幾乎從立國起就一直受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和侵擾,但宋朝皇帝卻制定並推行了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基本國策,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時行樂的厭戰心理。因此,盛唐那種描寫邊塞的奇異風光、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歌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主義精神的詩篇在北宋文壇中是極其少見的,就連被西夏人稱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龍圖老子"范仲淹所寫的著名詞篇【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只是渲染了一種濃郁的悲涼氣氛,而缺乏一種豪邁昂揚的情緒,以至於被歐陽修嘲為"窮塞主之詞"。(2)然而,在東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以及感慨的詞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實際上已經將詞涉足於中國傳統詩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為南宋詞人言志詞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開拓詞之境域,豐富詞之內容,蘇軾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除了開創詞的悼亡題材、農村題材、言志題材之外,他還在詞中大量描繪了自己的日常交際、閒居讀書以及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為我們研究蘇軾以及宋代社會的各個方面提供了參考依據。贈答詞、送別詞、田園詞、愛情詞、詠物詞、詠史詞、諧謔詞等都蘊含於蘇軾的詞中。這樣一來,蘇軾不僅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而且更有助於豐富詞的情感內涵,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使詞從 "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平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二、形式的新化 蘇軾對詞風的變革,除了拓展詞的題材與表現功能外,還體現在他對詞的創作理念的變革,主要體現在:詩詞一體、以詩為詞的創作主張。  
        (一)詩詞一體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突破了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詩莊詞媚" "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新詞,此古人之長短句詩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軾不僅將詞與詩相提並論,而且認為詞就是詩,只不過詞與詩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別,但它們二者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該是一致的。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的文學地位提高,使詞與詩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將詩的題材與風格引入詞中、實現詩詞的相互滲透與溝通,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以詩為詞 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詩為詞",也就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主要體現在:以詩入詞,運用題序和典故。  
        1.以詩入詞 以詩入詞也就是取意於詩,在蘇詞中,以詩入詞的詞作並不少見,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取意於李白【把酒問月】中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起舞弄清影"取意於李白【月下獨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在詞的創作中取意於詩,就會使詞的創作不拘謹,不受束縛,有較高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古人的詩被信手拈來隨意放入詞中,自然地表現創作主體的心靈世界、性情懷抱,讓我們不能不感嘆蘇軾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才能,為後代文人的詞創作提供了學習的範本。 
        2.運用題序 蘇軾之前的詞,大多是應歌而作的代言體,只要詞有調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絕大數詞並無題序。蘇軾則把詞變為緣事而發,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體。所以,詞人所抒的是何種情志,詞是因何事而發,蘇軾以題序的形式在他的詞作中都有所交代和說明。他在詞中與詩一樣採用標題和小序的形式,使詞的題序和詞本文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例如:【水調歌頭】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不僅交代了創作的時間、緣由,也確定了詞中所抒情感的指向。還有一些題序與詞本文在內容上有互補作用,如【滿江紅】(憂喜相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等,詞序用來紀事,詞本文則着重抒發由其事所引發的情感。有了詞題和題序,既便於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作緣起,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
來源:中國文學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