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蘇軾對詞的貢獻(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7-26 08:44|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917|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學網

摘要: 3.運用典故 詞中用典既是一種代替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詞中用典始於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在蘇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較濃厚的敘事性和紀實性。詞中兩處用典,上闋用 ...
3.運用典故 詞中用典既是一種代替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詞中用典始於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在蘇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較濃厚的敘事性和紀實性。詞中兩處用典,上闋用孫郎射虎之典,以孫郎自喻,不僅顯示出自己的膽略和勇氣,而且表達了為國立功的雄心。下闋用持節雲中之典,以魏尚自比,希望被朝廷起用,實現自己許身報國的願望。這兩處用典表達了詞人深厚的愛國熱忱。這樣一來,以典入詞,以典中之事融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為己情,不但擴大了內容,增加了詞的容量,使詞能總攬古今之事,而且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風格的突破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他在【與鮮于子駿】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頗壯觀也。"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詞的"風味"提出來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人",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  
        (一)追求豪放風格 雖然蘇詞僅存362首,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盪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例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是蘇詞中第一首豪放詞。詞的上闋寫出獵,場面熱烈,氣概豪邁。詞的下闋寫請戰,壯志豪情,慷慨豪雄。一方面表現了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樣的壯志豪情一洗綺香羅澤之態,突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兒女情詞的局限,使詞從花間月下、淺斟低唱之中,走向廣闊的生活天地。蘇軾的奔放之情懷、雄偉之志向都能在詞中一一得以表現,與他寬闊的心胸、坦蕩的襟懷相映襯。蘇軾的豪放詞中出現的景物都顯得氣象宏大,氣魄非凡。由於他獨特的審美趣好,所取之景多為清新明麗者,於是,清雄曠達便成為蘇軾豪放詞的典型特徵。例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瑰麗雄奇的自然風光,雄姿英發的英雄人物,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這三者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從而鑄成了一種豪放不羈與抑鬱頓挫相結合的創作風格,在偎紅依翠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體。正是這一風格,至南宋為辛棄疾發揚光大,構成辛棄疾豪放詞的基調,對南宋的愛國詞有直接的影響。宋胡寅在【酒邊集序】中稱道蘇詞:"一洗綺香羅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揭示出蘇軾對這類詞所創造的一種新的美學風範。(3 )  
        (二)擴大婉約意境 除了豪放風格的詞作,蘇軾在婉約詞的創作上,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就反映了東坡詞的另一種風格,情調幽怨、纏綿。如果詠物詞僅僅停留在詠物上,那麼無論寫得怎樣曲盡妙處,終歸意義不大,境界不高。但是,在曲盡事物妙處的基礎上來寫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本身上,這樣詠物就有涵義。蘇軾着墨寫揚花的神態運用象徵、比喻等手法,借寫揚花描繪出一副閨中少婦怨春、思春、柔腸愁斷的圖畫,反映了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甚至我們也可以認為:此詞是以揚花比擬人的飄零淪落,隱約地寄託了詞人個人身世的感慨。周濟所說的北宋詞"無寄託"不可一概而論,像蘇軾這樣的詠物詞就是另有所寄託的,王國維對此詞推崇備至,他說:"詠物之詞,自東坡【水龍吟】為最工。"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東坡【水龍吟】起云:」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不離不即"指的就是詠物詞的寫法,即:不要停留在物上,要有所拓展,但也要切合詠物。(4)這就在創作方法上為後人的詠物詞創作開拓了道路。 
        四、人生的超越 蘇軾對詞的內容、形式、風格都進行了革新,做出了重大貢獻,除此之外,蘇詞中體現出的人生態度也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這就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蘇軾的大半生都沉浮於統治階級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的旋渦之中,飽經憂患,奔走流離。但是,文章上的充分自信、儒家的進取精神、老莊的冷靜曠達的處事態度,使他能以豪放、豁達的心態對待政治上所遭遇的挫折。逆境中的詩篇較多地反映的是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因而,其逆境創作成為其創作高峯。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就是蘇軾在逆境中從儋州遇赦北歸時所作,氣勢雄放,體現了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懷。類似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例如:【初到黃州】中的:"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食荔枝二首】之二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甚至被貶至素有"蠻夷之地"之稱的海南時,也毫不消極退縮,依然發出了超然淡泊的強音:"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裏真吾鄉。"體現了豁達的人生態度。蘇軾的一生始終對沉浮榮辱保持冷靜曠達的態度,我們在他去世前的【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依然能夠讀出他的自信與曠達:"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這種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更能煥發藝術的魅力,也就更具有文學以及歷史文化考索的意義。 不僅詩作如此,詞也是超越人生的一大寫照。蘇軾的【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就論及人生的寄託與價值,提倡通過對象與文學創作來實現人生的超越,認為惟有創作出不朽的詩文,人生才更有意義。(5)這無疑激勵着後代文人的文學創作。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存在。例如:途中遇雨,實極平常,更屬小事,但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中,蘇軾借小喻大:"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風雨任平生。"他說的風雨,不是一般的風雨,而是人生旅途上的風雨。表明了他坦蕩堅韌的生活態度,也正是這種人生態度使他永遠笑傲於沉浮顛沛之中,歷九死而不悔,(6)不僅清新明快,超然淡泊,而且言簡意賅,深寓哲理。千載之下,讀來如見其人,陡然彌生景仰。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闢了新的世界。這種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松等人,而其曠達的人生態度至今仍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總之,蘇軾注重詞的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突破了音樂對詞的制約和束縛,使詞的可讀性勝於可歌性,是騷人志士的"詩化"詞、"豪氣 "詞。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指出的一條新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着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當然,蘇軾對詞的貢獻遠遠不止上述的幾個方面,對蘇軾及其創作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挖掘。(作者:孟祥雲)
來源:中國文學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