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易哲學就是中國生命哲學歷史上的第一個系統性的形態。它的終極關懷是『觀我生』『觀其生』(9),就是對於人生的高度關注;它把天地人一體的宇宙視爲一個大生命系統,『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10);它引領我們去直觀地領悟這個生命系統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由此,它指示我們將所領悟到的人道運用於我們的人事中,求得人際的和諧、天人之際的和諧。
周易哲學的核心可歸結爲『陰陽』範疇,而陰陽範疇的實質則可概括爲『生命的結構』: 陰陽範疇的內容是一種『生命憂患』意識,陰陽範疇的形式是一種『結構思維』方法。 莊子云:『易以道陰陽。』(11)周易哲學可以歸約爲『陰陽』問題。不僅如此,其實整個中國哲學也可以歸約爲陰陽問題。中國哲學幾乎所有重要範疇,都是一種『二元一體』的關係範疇,亦即某種『陰陽』關係。例如,何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12)何謂『氣』?『蓋陰陽者氣之二體。』(13) 何謂『仁』?『仁,親也,從人二(即二人)。』(14)『仁者愛人。』(15)(其實也是一種二元一體陰陽關係)何謂『理』?『理不可見,因陰陽而後知。』 (16)看來無須多費唇舌,『陰陽』確爲中國思維的最高範式。中國哲學的三大問題,就是天人、群己、身心關係問題,無非陰陽關係問題。【易傳】完成了陰陽範疇的生成,『陰陽』從此成爲中國哲學的基本思維模型。 陰陽範疇的內容,就是生命關懷,或曰生命憂患意識。故【繫辭傳】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謂易。』所以我說周易哲學就是生命哲學。又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此即生命憂患意識。憂患的具體內容隨時代而轉變,但生命憂患本身是中國哲學永恆的主題。 陰陽範疇之能成爲中國哲學的核心範疇,正在於它契合了這種生命關懷。陰陽範疇在周易哲學中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這個事實。【說卦傳】將八卦視爲父母(乾坤)生育了三男三女(震坎艮、巽離兌);【繫辭傳】對乾坤進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後的描寫:『夫干,其靜也專(摶),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合),其動也辟(開),是以廣生焉。』【咸彖傳】還具體描寫了交媾的情形:『二氣感應以相與(親和),止而說(悅),男下女,是以亨(通)。』【易傳】中充滿了性暗示,人所共知。按郭沫若的理解,甚至【周易】古經最原始的陰陽卦畫,已是生殖器的寫照。 把男女交媾外推爲天地交合,再抽象爲陰陽交感,此即周易哲學陰陽範疇的邏輯誕生,【繫辭傳】以一語括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從『男女』交媾而直接言及『萬物』化育,這是思維的躍遷。故李贄一語道破:『極而言之,天地一夫婦也。』(17) 生命存在成爲宇宙的本體,陰陽結構成爲普遍的法則。此即中國哲學天人之際的實質。西方生命哲學將個體『生命衝動』本體化,而周易哲學則將人際『生命交流』本體化。周易哲學的形上學本體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結構(18);不是一個外在於人的結構,而就是人本身的生存結構。此即【周易】的生命本體論,生命形上學。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唯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陰陽相交則吉,而陰陽相背則凶。 陰陽範疇的形式方面,則是結構思維方法,可以從靜態與動態兩個維度上來把握。 靜態的陰陽結構,總體特徵就是『二元一體』關係模型。 所謂『二元』,是講陰陽雙方的差異對立,其經典表述爲『一分爲二』,可界定爲『同類異性』。男女是同類異性,天地、乾坤、陰陽也都是同類異性。非同類不相交,這是一個生命法則:『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風馬牛,不相及』。非異性亦不相交,這也是一個生命法則:『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艮彖】);『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史伯語)。 所謂『一體』,是講陰陽雙方的親和統合,其經典表述爲『合二而一』,可界定爲『共存互補』。此即所謂『和』(孔子語),所謂『交』(方以智)。不和不交,『夫妻反目』(【小畜】)、『上下敵應』(【艮彖】),是不符合生命結構法則的。 來源:中國儒學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