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思无邪”及其他(4)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1-7-29 08:56|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907| 評論: 0|來自: 中国艺术网

摘要: 然则,“天”“地”之间固有某种“关系”,“变者”受“不变者”支配,“世俗的”受“神圣的”支配,以致“变”中有“驻”。地上何者为“变”?又有何者为“驻”? 地上事物之所以有“驻”,也会有某种神圣性,也 ...

然则,“天”“地”之间固有某种“关系”,“变者”受“不变者”支配,“世俗的”受“神圣的”支配,以致“变”中有“驻”。地上何者为“变”?又有何者为“驻”?

地上事物之所以有“驻”,也会有某种神圣性,也正是因为地上有了“人”这样一个族类。这个族类,固然被希腊人称做“有死者”,但毕竟界乎“天-地”之间,是能成为“有智慧者”,而“智慧”也带有“神圣性”。

古代希腊人,对于“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模仿”,一是“灵感”,而后者似乎是更加“通神”的,因此被强调万物“理念”的柏拉图接纳进他的“共和国-理想国”;然而,“模仿”也不是简单复制,不仅仅是形式的,而可以理解为对于事物之“神圣性”之揭示,在这种理解下,被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所接受,而他的持这种观点的《诗学》,成为欧洲文艺理论、美学的正统。“模仿”和“灵感”两种观念的区别,现在猜度起来,也许源于两种不同的文艺体裁,我们看到,直到晚近,莱辛尚有“造型艺术”与“抒情艺术”区别之论,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艺术精神写出了《拉奥孔》长篇论文。

无论如何,“人”介乎天地之间,与“神圣”的东西有一种“沟通”的关系,这在古代,是许多民族共同的观念,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神圣”观念,最初大概也是“智慧型”的,古代儒家注入了“道德规范”的观念,使“圣”和“神”有了区别,而“圣”原本也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古代的“神”和“上帝”也是似乎有区别的,“神”只是说的能知“阴阳变化”,所谓“阴阳不测是为神”,至今汉语仍保存了这层意义,而并非如基督教那样是一个人格的超越者。有能力把握变化莫测者,就是能与“神”“沟通”的“人-占卜者、巫师等”。能掌握阴阳不测者自己就能顺应这种变化,而在流变中永生,所以“神仙”“不死”。“神仙”为“仙家”,不是“神(家)”,“仙家”住在“山”里,云游四海,永久“快活”,是我国道家的理想;儒家注入“圣人”观念,强调的是“坚定性”,“万变不离其宗”,也是“永久性”的“圣明者”。

然而,“人”总归是“有死者”,“有死者”如何“不死”,“凡人”如何会具有“神圣性”,是一个须得面对的问题。以古代希腊为文明摇篮的欧洲诸国,有一个“灵魂不灭”观念,这在柏拉图对话《斐多》篇中,有原始而又清楚的表达。中国古代对于“人”作为一个族类之生命绵延,也有多种说法,道家与儒家也许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比较突出的,也许是由祖先崇拜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

人靠自身的繁殖绵延自己的生命。当人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到有能力反省这种自身绵延现象时,就会有种种解释。从这里,产生出儒家对于生命绵延的历史性观念,而在这种绵延观念中,“名”居于核心地位。

当人们反思这种绵延现象时,人们发现,原来人间的事情,竟然全都是“名存实亡”的。这就是说,“实”是不可能很持久的,当“实”消亡之后,只有“名”尚能延续一个阶段――“名”的寿命大于“实”,相比之下,“实”为“小年”,而“名”为“大年”。固有“名垂青史”之说,可见“名”实在是比“实”更重要、更神圣的。

这种骨子里头重名轻实的思想,有许多的弊病,已受到很多的批判,这个批评当然是很应该的,因为这种重名轻实的思想的确产生了慕虚名轻实事的不良影响;然则就其底里,当是求“实”“名”之长存,而并非完全教人徒慕虚名的,为此,孔子有“正名”之论。

“虚名”为“邪”,“实名”为“正”,“正名”仍以“实”为准则,“名”不符“实”,则非“正名”,然则这个“实”并非全“指”事物之经验存在,而是真实之本质,“名”要符合事物的“本质”,才是“真正”的“名实相符”。与事物“本质”相一致的“名”才是“(真)正(的)名”,“正名”即是:事物“自身”。“事物自身”随“名”而传诸久远。“语言是存在的家”,“存在”随“语言”而流传、延续。

“徒有虚名”尚有一层意思:“名”“实”不符,问题出在“实”的方面,因为“实”随时事而变,有了一愕“名(位)”,就要行这个名位的事情,如果做不到,则是典型的“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名”“实”相符,是不很容易的。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一方面是说君子死后没有得到“正名-好名声-令名”,另一方面或许也意味着自己一生做的不好,与“君子”的称号不相符合。不但“名”要“符合”“实”,而且“实”也要“符合”“名”。

同时,在中国古代,人的“名份”,可以“继承-遗传”,至少传个两三代,天子和封国之君,更是“子子孙孙永葆”的。


来源:中国艺术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