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9-5 09:11| 發佈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943|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

摘要: 文明的衝突 文化的對立產生矛盾、鬥爭,而一旦到了文明的程度,就必然產生衝突。衝突的解決有時是暴力的,有時是非暴力的,這取決於衝突中文明的性質。 在西方文明中,最早誕生的一神教是猶太教,距今有近三 ...

文明的衝突

文化的對立產生矛盾、鬥爭,而一旦到了文明的程度,就必然產生衝突。衝突的解決有時是暴力的,有時是非暴力的,這取決於衝突中文明的性質。

在西方文明中,最早誕生的一神教是猶太教,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這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猶太教誕生的一千年後,脫胎於猶太教的基督教在遭受了猶太教的早期迫害和長達三百多年的羅馬帝國的壓迫後,終於在公元392年被羅馬皇帝提奧多西宣佈為國教,並逐步確定了其在西方世界的獨尊地位。

相對來說,伊斯蘭教是一個年輕的宗教。在穆罕默德出生的公元570年之前,整個阿拉伯半島還是一個鬆散的游牧部落民族居住地,處於早期多神宗教信仰中。穆罕默德在早年經商時遊歷了地中海東岸各地,接觸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文化。在他40歲時成功地創立了伊斯蘭教,並繼而建立了阿拉伯帝國。他的繼承者又把這個宗教帝國的版圖迅速地擴展到阿拉伯半島及西班牙、北非、印度和東亞的大片領土,一個龐大的伊斯蘭帝國就這樣誕生了。

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三個一神教先後誕生,同時並存。一神信仰的本質特徵就是把自己在精神上皈依於唯一的萬能的創造了萬物的神。這種唯一性就決定了排他性,視一切異己信仰者為異教徒,成為仇恨的對象。而這種仇恨會因為各種原因爆發為戰火和屠殺。

不同的一神教,如果在地理上能互相隔離,在經濟利益上互不交叉,那麼,它們之間還可以相安無事。問題是這幾個宗教從一開始就結下仇怨,都把位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當做自己的宗教聖地。這種衝突終於導致了長達200年(1095年―1291年),多達十次的十字軍東征。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真正的宗教戰爭,造成幾百萬人的死亡,聖城被多次血洗,一命不留,片瓦無存。

十字軍東征的結束,伴隨着西方的文藝復興和黑暗的中世紀的終結。之後的地理大發現,又使西方基督教找到了自己向更大的地理空間佈道傳教的機會,也為後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找到了市場和殖民目的地。在隨後的幾百年,西方基督教經過新教改革使整個西方文化從理性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並把這種新文化作為普世價值推向世界。 西方基督教文明在自身的人權、自由、平等等價值觀方面採取開放進取的同時,似乎也採取了對異教的寬容態度。

然而,在西方文明的整體列車上,伊斯蘭教的部分地區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仍處於極端貧困狀態,從而為伊斯蘭教的極端主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這便是造成西方文明內部新形勢下文明衝突的死結。『80年代和90年代,穆斯林和基督教社會的相互容忍急劇下降。』9・11事件就是這種衝突的必然結果。十年過去了,問題並未解決。這期間,我們看到了西方文明為應對這種戰爭而出現的文化倒退。

湯因比的預言

西方文明內部的這種衝突,早在1973年就被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先生預見到了。他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當人類進入到20世紀中期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科學的進步把世界拉入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2)核技術的利用,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面臨嚴重的威脅;(3)世界的資源走向枯竭;(4)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這四大變化使人類進入一個不可逆的全球化時代,進入一個命運與共的境地。這時候,人類面臨一個選擇:『要麼一個世界,要麼全體毀滅。』

顯然,世界需要大一統,大一統的政治文化。但這種大一統不是要通過消滅異己來實現的,而是要通過接納、容納異己,形成一個多元共存、和平共處的局面。而這種寬容和多元共存的文化精神,在西方一神教文化基礎中並不存在。這就是西方文化在新世紀面臨的不可擺脫的困境。

根據湯因比的推理,能適應新世界的文化只能來自於東方,能適應新形勢的宗教只能是佛教,能為人類在新世紀尋找到新的文化起點的基礎只能在中國,並寄希望於中國共產黨人。

他說:『如果要使被西方攪亂的人類生活重新穩定下來,如果要使西方的活力柔和一些,成為人類生活中依然活躍但不具破壞性的力量,我們就必須在西方以外尋找這種新運動的發起者。如果將來在中國產生出這些發起者,並不出乎意料之外。』

他還說:『如果中國共產黨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闢出一條新路,那麼它也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這個禮物應該是現代西方的活力和傳統中國的穩定二者恰當的結合體。中國姍姍來遲的而又風險極大的社會試驗究竟會產生什麼結果,依然取決於非西方的神靈。』

湯因比為什麼要將希望之光指向東方的中國,並寄希望於中國共產黨呢?

他的解釋是:『超工業化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生活方式都潛伏着自我毀滅的因素。西方方式是爆炸型的,中國方式――傳統的中國方式――是固化型的。但是,這兩種方式也都提供了讓人們安居樂業所必不可少的東西。爆炸型的西方方式是充滿活力的,固化型的中國方式是穩定的。根據歷史上類似的發展情況看,西方目前的優勢很有可能被一種混合而統一的文化所取代,那麼西方的活力就很有可能與中國的穩定恰當地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一種適用於全人類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將不僅使人類得以繼續生存,而且還能保證人類的幸福安寧。』

想像一下在1973年,中國剛剛同西方接觸,湯因比就指出這一前景。它決不是一種無端的猜測,它是對33種人類文明7000年歷史綜合考察的結果。同樣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他彰揮薪這種希望指向當時的蘇聯和蘇聯共產黨,原因就在於蘇聯在文化上仍屬於西方文明圈,在宗教上屬於基督教的東正教範圍。

今天的世界正在沿着湯因比的預言精確地演繹着,日甚一日。


來源:光明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