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生責任』與『自我實現』――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國學三人談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7-18 09:21| 發布者: 沙坡| 查看: 2584| 評論: 0|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姚:從各種雜誌、報紙上看到,現在年輕人喜歡說『實現自我』,或者說『自我價值實現』。從電視裡看到有些年輕人很興奮地說:『我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不這麼說,因此也不理解這樣說的真正用意。從表 ...

姚:從各種雜誌、報紙上看到,現在年輕人喜歡說『實現自我』,或者說『自我價值實現』。從電視裡看到有些年輕人很興奮地說:『我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不這麼說,因此也不理解這樣說的真正用意。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自信,是有抱負、有理想的表示。但現在年輕人也不怎麼談理想,更多的是說『夢想』,動不動就說『要實現夢想』。這就讓人不好理解了,為什麼不是『理想』而是『夢想』呢?

郭:似乎『夢想』比『理想』更高遠些。『理想』是合理的設想和希望,強調的是一個『理』字,『想』要符合邏輯,不能脫離實際。而『夢想』就不管什麼實際不實際了,可以是空想、妄想,既然是『夢』,就要超越現實。現在時興的一個提法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所以年輕人便以『夢想』取代『理想』,用來表達自己超乎尋常的抱負和努力奮鬥的勇氣。

劉:這種向上的追求和自信,應該是值得肯定的,這比我們小時候要強。我們小時候是『謙虛』壓抑了『自信』。凡事不敢說『行』,只敢說『試試看』。別人問『你學習好不好?』儘管考第一名,也不敢說『好』,最多說個『差不多』。絕大多數孩子都是這樣。後來有些年輕人批評這種『謙虛』是『虛偽』,這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反回來說,任何事情應該有個『度』。過了『度』,就不見得是好事了。現在的中小學生,儘管學習不怎麼的,卻敢理直氣壯地說『好』。很多學生自稱『超人』、『神童』、『天才』。而且把『實現夢想』掛在嘴上。我的一個親戚孩子,初中沒有畢業就離家出走了,跑到了北京。家裡人到處找他找不見,幾乎快要急瘋了。他卻給我來封信說:『這裡有我的夢想』,『我要實現我的價值』。真讓人哭笑不得。

姚: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非要到北京實現不可?難道在父母身邊就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了?看來他對這些問題並沒有很好地考慮過。這裡涉及到了觀念的問題。在年青一代的觀念中,自己是居於第一位的。因此他們強調自己的價值,並不多考慮家庭、社會對他們的需要。

郭:這顯然是受了西方觀念的影響。『自我實現』是美國心理家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除生存、安全、社交、自尊等基本的需求之外,還有一種發揮自身潛力的欲望。這種潛能的最大發揮就是『自我實現』。人在『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會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出現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使人的存在達到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一思想對中國當代影響很大,認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在這種『高峰體驗』中實現的。因此要使生命達到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只有追求成功,實現自我。

姚:按說這不是什麼壞事。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欲望,也正是這種欲望的驅動,人才有了積極向上的追求。一個有作為的人,一定是有『實現自我』抱負的人。忘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能就會出現醉生夢死的情況。問題是對『自我價值』應該怎樣認定?怎樣才算有價值?價值應該怎樣體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郭:很多年輕人並不考慮這些。他們考慮最多的是『我能如何』。因此在電視裡播放的各種娛樂比賽節目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年人高舉拳頭大喊:『我能!』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了,向世人證實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價值也就實現了。至於這種所謂的『自我實現』對社會有什麼意義,則很少考慮。

劉:他們考慮的是『我能如何』,而不是『社會需要我如何』,『我應該如何』。他們並不明白『自我價值』只有在對社會、對群體的意義中才能體現出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都是相對穩定的角色。在家庭與社會秩序中,自己處於什麼位置,應該承擔什麼職責,這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一點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不能接受的。要知道孔子在這裡強調的就是一種責任,是在家庭中作為兒子的責任。父母健在,作為子女便有責任伺候父母,照顧父母起居。『不遠遊』的目的就是要承擔起孝敬父母的職責來,不能為了自己所謂的發展,拋下父母遠走高飛。如果有事需要『遠遊』,那也一定要『遊必有方』,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處,這是對父母盡責。在這種價值觀念下,一個人的價值是在對家庭、對社會的『盡職盡責』中得到體現的。如果一個人脫離開與家庭、社會的關係,放棄責任,片面地強調所謂『實現自我價值』,這樣必然會對社會或家庭造成傷害。

姚:在『自我實現』這個問題上,看來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人生責任』,一種是『才能展現』。像【大學】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學人一條自我實現的道路,但這裡強調的不是如何展現自己的才華,而是儘自己的才能擔負起人生的責任:『修身』是對自己負責,『齊家』是對家庭負責,『治國平天下』是對社會負責。這種觀念指導人們,要把社會責任與個人抱負結合起來,抱負從屬於責任。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強調的也是抱負與責任的結合。『兼濟天下』是社會責任感驅動下的行為,但也是知識擁有者的最高理想和抱負,自己的價值是在『兼濟天下』的實踐中獲得體現的。如果沒有機會施展抱負,那便『獨善其身』。就本質上說,『獨善其身』也是對社會負責的一種表現,因為『獨善』不僅僅是『修身自好』,更主要的是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不失義』、『不離道』,堅持的都是向社會高度負責的道德原則。現在人所說的『自我價值實現』,從他們的語言與行為表現中,很難看到『責任』二字,而更多強調的是自己才能的展示。好像自己做了董事長,或成了歌星,風雲一時了,自己的價值就實現了。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但把責任放在一邊,單純強調『自我實現』,恐怕是有問題的。

劉:沒有了『責任』,自然也就沒有了『道德原則』。沒有道德原則的『才能展現』,那是非常可怕的。晉朝桓溫說過一句讓人驚愕的話: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如果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那自然好。但要懷着不惜『遺臭萬載』的心去『實現自我』,那就什麼事都可能幹出來。在清人的筆記中,記到了清儒王鳴盛的一則軼聞。王鳴盛學問很大,可是為人卑鄙,愛財如命,在做官期間,利用權力敲詐百姓。有人問說:『先生這麼大學問的人,卻這樣貪吝,不怕為後世唾棄嗎?』王回答說:『貪鄙不過一時之嘲,學問乃千古之業,我自信文名可以傳世。到百年後,別人看到的是我的著作,誰還曉得我這些事呢。』這是一個典型的沒有道德的『自我實現』者,可他卻沒有想到,他的臭聞還是被歷史記錄下來了。像有些國營企業的老總,把公家的錢用各種方式轉移到自己腰包里,最後企業破產了,而自己卻卷着上億的資產移民海外。還有,像三鹿集團,能一度成為中國最大的奶粉製造商之一,奶粉產銷量連續15年全中國第一。可是為了競爭獲勝,不惜把有毒物質三聚氰胺摻入奶粉。像這樣的『自我實現』,雖說事業成功了,可是人格卻掉價了。

姚:還有一些演員歌星,出場費要得奇高,少了不干;有一些學者,也仿照演藝圈的人,做報告要高額的出場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說法,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難道這價值非要用金錢多少衡量不行嗎?

郭:現在許多人找工作也是這樣,不是哪裡需要到哪裡,而是哪裡錢多到哪裡。好像只有錢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懷着所謂『自我實現』的夢想,很難安心於本職工作。因為他們考慮的不是社會需要、工作需要,而是展示自己。他們相信『我能』,只是條件不具備。因此隨時都在尋找能夠『實現自我』的地方和機會。過去提倡的『螺絲釘精神』,在『自我實現』的衝動面前,自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劉:還有更讓人不能理解的事:在電視裡看到,一個年輕女孩,創業失敗了,逼着母親給錢,說是她要實現自己的價值,要母親支持她。母親沒錢給她,她還不干,跟母親鬧。像這樣的人,她連『我能如何』都不考慮了,而考慮的只是『我要如何』,這才真的是夢想了。

姚:這最終還是回到了觀念的問題上。觀念不同,對『自我實現』的理想也就不同。我們應該提倡社會責任與自我抱負相結合的『自我實現』,而不是個人主義的『自我實現』。一個人的價值是在他與社會的關係中體現的,社會對他的需要、他對社會的意義,便體現着他的價值。而那種只考慮自己『能如何』、『要如何』的所謂『自我實現』,那种放棄社會責任的『高峰體驗』,恐怕對社會有害無益,不值得提倡。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