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衛生室卻有面積二千多平米、病床近40張、科室4個,堪比鄉鎮衛生院規模。這是湖南常德武陵區蘆獲山鄉伍家坪村衛生室,其發展如此之好,緣於中醫特色專科——姚氏骨傷科。村醫姚仕興和兒子姚選林已是第三、四代傳人,秉承祖傳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正骨特色,儘量不開刀,費用只有縣級醫院的1/3,各地前來就診者眾多。 基層重在保基本醫療,中醫藥『簡便驗廉』特色更具明顯的優勢。優勢主要體現在中醫藥的『適宜』性,即以『合適』的方法和服務,『相宜』於基層的條件和實際,以最少成本實現最大效益。 比如,中醫藥不需特定設備的簡便性,『適宜』於基層條件的簡陋;針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多樣性,『適宜』於基層的常見病、多發病就地解決;中醫『治未病』滲透於生活中的豐富理念和實踐,『適宜』於基層疾病預防和慢病治療的持續性干預;中醫的效驗安全而費用低廉,『適宜』於大多收入偏低的基層百姓的可承受;中醫『大醫精誠』、醫患緊密互動特徵,『適宜』於基層富有人情味的『熟人社會』特性。 中醫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與基層有着天然的淵源和契合性,中醫的『簡便驗廉』特色也主要在這層意義上而言。因此,中醫藥若能在基層充分發揮作用,展其所長,將極大改善我國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的局面,保障城鄉居民衛生公平。伍家坪村衛生室的姚氏骨傷科備受當地百姓歡迎就是例證。 然而,調研發現,中醫藥『簡便驗廉』特色及其『適宜』性優勢在基層遠未得以充分發揮,主要原因是相關補償、投入、醫保、價格等體制機制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缺乏鼓勵上述特色優勢發揮的外部政策環境。 比如,中醫藥服務項目收費過低,在村衛生室針灸、火罐、刮痧等中醫技術甚至無法收費,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中藥製劑納入醫保太少,中醫藥預防保健項目尚未列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從而影響了基層人員提供中醫藥服務和運用中醫適宜技術的積極性。 事實上,上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框架大都已在【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深化醫改的系列政策和文件中,當務之急是,一要加大【若干意見】相關精神的貫徹落實力度,二要在深化醫改制度設計上切實體現中醫藥特點、符合基層實際。 在基層,中醫藥特色優勢重在『適宜』。做好『適宜』這篇文章,是農村和社區的人民群眾所需,也是解決中國基層衛生問題所需。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