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演孔圖】說:『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龍顙斗唇,昌顏均頤,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胼肩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汪頭阜,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後耳,面如蒙共,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崎,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胸文曰:「製作定世符運」。』東漢的王充在【論衡》裡說「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黃帝的長得像龍,顓頊的頭上長角,嚳的牙齒連成一片,堯的眉毛有八種顏色,舜的眼睛有雙瞳,禹的耳朵有三個孔,湯的胳膊上有兩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周公旦的駝背,皋陶的嘴像馬,孔子圩頂。其他如【孝經鉤命訣】、【孝經援神契】、【白虎通】、【荀子】等都有類似描述。 實際上,孔子並沒有如此偉岸。顧頡剛先生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一文中就澄清了這個事實:『到了漢朝,真是鬧得不成樣子了。我們只要把緯書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們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人皆稱他爲長人。……』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大概是漢初一些儒生們臆想的『傑作』。司馬遷撰【孔子世家】,卻還是採信了『身長九尺六寸』之說。於是,緯書里的臆語,轉換成了史籍中的正言。 孔府檔案中一份描述孔子形象的材料,還說到了孔子的腰圍:『先聖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所謂『圍』,【辭海】如是解釋:『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即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亦指兩臂合抱的長度。』按照這種標準,『十圍』是三米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孔子講學圖 關於孔子的長相,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還曾有一段記載,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去鄭國,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城東門口,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鄭國人看見了,就對尋找老師的子貢說:『東門那裡站著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後頸像皋陶,肩膀像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落魄得像個喪家狗。』當子貢把這話轉告給孔子後,他對前面什麼類同古代聖人長相的說法表示謙虛不受,但對『喪家之犬』的說法卻欣然受之,並連聲稱讚:『說得真像啊,真像啊。』 孔夫子到底長什麼樣子?這是千百年來研究儒學的專家以及愛戴孔夫子的人們關心的問題。孔子距離我們兩千多年了,我們今天人們見到的孔子形象,都是後世想像而來。 中國古代畫像中的孔子也在不斷實現著身份的轉變。漢畫像石中所出現的孔子,多半是一位學者形象。流傳最爲廣泛的版本,是唐朝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這幅畫中的孔子寬衣博帶,不著官服,拱手站立,面目慈祥。至顧愷之所畫【孔子爲魯司寇像】中,孔子著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體現了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藹,一副『爲政以德』之態。自宋元以後,孔子相繼被諡爲『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其服飾便由公侯制進到帝王制。 孔子的長相到底如何,在歷史上有多種版本,既有栩栩如生的民間傳說,也有言之鑿鑿的歷史記載,而在中外、古今流傳的孔子畫像更是形態各異。這些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給我們的處世標準正一代代的影響著我們中國人。 來源:鳳凰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