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千古詩聖愛國情(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7-4 22:56|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855|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愛國思想是杜甫詩歌的靈魂。杜甫的愛國情懷,既包含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又是根植於『憂國憂民』之上的更進步的愛國之情,體現了詩聖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
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愛國思想是杜甫詩歌的靈魂。杜甫的愛國情懷,既包含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又是根植於『憂國憂民』之上的更進步的愛國之情,體現了詩聖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說起唐朝,我們首先想起的就是『詩』,在那個詩意的世界裡,既有山水田園的恬淡適意,又有邊塞詩派的浪漫雄壯,既有李白的瀟灑飄逸,又有杜甫的沉鬱頓挫。唐朝的詩人、詩作雖然眾多,但很多都已湮滅無聞,其中杜甫的詩歌創作卻如同『沙中之金,愈經磨洗愈能發出燦爛的光輝』①。翻閱杜甫現存的一千四百餘首詩篇,我們讀到的是詩人愛恨交加、悲喜交集的複雜情感,那就是杜甫詩歌的靈魂――詩人赤誠的愛國之心,深切的憂民之情。 


  杜甫的這份愛國情懷並不是單一的、蒼白的,而是豐富的、立體的。他是從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樸素情感出發,逐步上升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深厚感情,並最終將這份愛國情在報國衛家、以身許國的滿腔赤誠中升華。本文就循着這樣的情感脈絡,從以下三個側面進行層層解析。
 

   一、讚美河山 憂患國運 


  在中國古代詩人的筆下,對祖國山河的讚美是他們表達愛國情懷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繪祖國名山大川的優美詩篇。他從20歲起,先是南遊吳越,後又北游齊趙,飽覽河山之勝。中年寄寓京華,晚年漂泊各地,足跡所至,均有詩作留存。岱峰的高聳,劍門的險峻、錦江的秀麗、三峽的奇峻,盡在筆下。 


  國家不僅是一個自然範疇,它還包含着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繪自然風光的同時,也對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投入了極大的關注。當國家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時,詩人滿懷自豪,熱情讚頌;當國家政治腐敗、危機四伏時,詩人又憂心忡忡,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時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此時唐朝的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頂峰,史稱『開元盛世』。而杜甫作為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詩人,卻能夠在盛世的光環中看到重重危機,覺察到 『萬方多難』的危機,唱出了一曲曲動人肺腑的悲歌,體現出詩人深刻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最為可貴地表現出他對大廈將傾的唐朝政治的預見性』。②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天寶十四載(755),就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杜甫途經驪山,唐玄宗正攜楊貴妃在華清宮吃喝享樂,杜甫心憂玄宗昏庸,大權旁落,用詩歌諷刺外戚專權的政治現實。詩人聽說皇宮內的金盤寶器,都已轉移到國舅家的廳堂,而更加嚴重的後果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統治階級和人民嚴重對立,唐朝已處於岌岌可危、行將傾覆的邊緣。很快,安史叛軍的鼙鼓也在漁陽敲響。所以千載以後重讀這些詩歌,我們不能不佩服杜甫敏銳的洞察力。正是由於詩人懷着深切的愛國之情,才能及時覺察到當時社會中的各種隱患。 


  『安史之亂』的鐵蹄不僅徹底打碎了詩人期盼天下太平的希望,也點燃了他胸中的熾熱的民族意識,維護統一,反對分裂成為詩人愛國情懷更突出的現實表現。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