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護統一 反對分裂 縱觀杜甫的一生,安史之亂對他的影響巨大,使他更加心憂國家、貼近人民。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年間邊鎮守將安祿山、史思明挑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於安祿山、史思明本人及其屬下絕大多數都是胡人,因此這場暴亂帶有民族矛盾的性質,當時則是唐王朝平息叛亂,是維護國家統一、制止分裂的正義戰爭。在安史之亂中,杜甫創作了很多詩歌,其中有兩首很具有代表性,一首是【春望】,另一首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春望】作於安史亂軍占領長安之後,杜甫困居長安,面對故都長安在戰亂中凋敝、荒涼的景象,詩人撫今思昔,創作了這首千古名篇。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春望】中,杜甫以沉痛的筆觸批判了安史亂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痛斥了戰爭的毀滅性後果,表達了杜甫反對國家分裂和嚮往和平的態度。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而這也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但是詩人深知,和平的取得需要付出代價,當分裂戰爭來臨時,只有奮起反抗,才能用戰爭結束戰爭,用戰爭贏得和平,回歸統一。 所以,杜甫又以熱情洋溢的筆觸地讚美了官軍痛擊叛軍的勝利。公元763年,詩人聽說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鄭州和開封等地,叛軍頭領紛紛投降,持續多年的『安史之亂』也由此結束,在極度興奮的心情下,詩人創作了這首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這首詩中,杜甫聞聽收復失地,欣喜若狂。唐軍的勝利使得分裂的國家統一,他又可以返回魂牽夢繞的家鄉。這首詩也被稱爲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比較【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歌,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以安史之亂爲背景,都寫到戰爭的勝負。但杜甫的情緒卻是截然不同的。情緒上的巨大反差源於杜甫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念。在杜甫看來,唐軍是代表國家的正義之師,而安史亂軍則象徵了分裂國家的不義之師。唐軍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亂軍的勝利則會使國家分裂。心憂國家、心繫天下正是杜甫愛國情懷的博大之處。 人民是杜甫詩作中始終關注的對象。尤其是戰亂之中,詩人與人民一同飽受了顛沛流離之苦,同情悲憫之情流露於字裡行間;但是,面對戰爭詩人絕不是空作悲嘆、消極避戰,而是熱情地讚頌和肯定了普通百姓捨生取義、以身許國的高尚行爲,這種價值評判將詩人的愛國情懷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