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身許國 報國衛家
同樣是以安史之亂作為背景,乾元元年冬,郭子儀、李光弼等唐朝統帥,被叛軍大敗於鄴城,傷亡慘重。兵員亟待補充,於是朝廷下令大舉徵兵。詩人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創作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六首詩,如同六出感人肺腑的悲劇,讓我們讀到人民的戰爭痛、愛國情,也讓我們讀到了杜甫對人民的關心、對國家的熱愛。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石壕吏】 這些都是杜甫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仇兆鰲在【杜詩詳註】裏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於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③就是這樣的家庭仍然是被徵兵的對象。戰爭把曾經的美好摧毀殆盡。 對於廣大人民在戰爭中的不幸遭遇,詩人充滿了同情,但是對於毅然走上戰爭前線,保家衛國的將士而言,詩人心底湧現的更多的是崇敬和讚嘆。捨生取義、以身許國,正是千百年來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最高表現!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別】 這位普通的婦女用她樸素的話語說出了所有人民的心聲,她鼓勵自己的丈夫不要牽掛家庭,還是要為了國家的安定,努力戰鬥。 這組詩歌既有同情,又有歌頌。同情戰亂年代經歷着生離死別的人民,歌頌人民雖遭家破人亡,卻積極投身報國,從容赴死的偉大精神!王嗣]在評論這組詩時說:『非親見不能作,他人雖親見亦不能作。公以事至東都,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淚。』④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愛國思想是杜詩的靈魂。杜甫的詩歌中,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是根植於『憂國憂民』之上的更進步的愛國情懷。這豐富、深厚而感人的愛國情懷成就了杜詩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將現實主義的詩風推向了最高點。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⑤。(作者:張敏) 注釋: ①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②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③仇兆鰲.杜詩詳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④王嗣].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⑤聞一多.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