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汉学研究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歡迎使用國學論壇學社百科書閣問答等全站内容搜索

周有光:半张破桌,百年风流(1)

国学新闻| 汉学研究

2011-12-4 00:36| 發佈者: 裡人| 查看: 2385| 評論: 0|來自: 文史博览

摘要: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4期   周有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原名周耀平,1906 年生于江苏常州,后迁居苏州,1923 年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其后留学日本、美国多年,1949 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和上 ...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4期



  周有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原名周耀平,1906 年生于江苏常州,后迁居苏州,1923 年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其后留学日本、美国多年,1949 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 年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1989 年离休后笔耕不辍,著有《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周有光耄耋文存》、《周有光百岁新稿》等,2010 年出版新书《朝闻道集》。



  周有光老先生的家,在北京朝阳门内一处朴素的单元楼里。去年我曾经拜访先生,就是在飘雪的冬季,先生着毛衣裤,守一方木桌,笑容可掬。如今又是一年过去,再见先生,衣着及屋内陈设全然未变,仿佛时光停滞,没有什么能再更改这位百岁大师的平静生活。


  人生百年已过,可谈的往事实在太多。他的连襟是沈从文,他的夫人是“合肥四姊妹”排行第二的张允和,这些故事我们早已熟稔。本想请他随意聊聊“家”与“书”的话题,不想先生每日勤看新闻,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我们的访谈,也如墨洇宣纸,就此散漫地铺开。末了,先生说,欢迎再来。


  少年家学 “通识教育”培养良好公民


  我的世界曾经很大。年轻时候出洋留学,日本、美国都呆过,四海为家。现在我105岁,走路不灵了,不能再出门,一个人在家中,我的世界就变得很小很小。我只有一间小屋子,半张破桌子,这就是我的世界。


  1906年我生在常州,后来全家就搬到苏州来住,苏州是我慢慢长大的地方。小时候我家的条件应该算很好的,有很多书,亲戚朋友很多是文学家,后来沈从文也成了我的连襟,那是后话。


  小时候在苏州,学校里面读书、写文章都是古文,虽然当时已经在提倡白话文,可是学生写白话文是不算数的。我的读书氛围很好,学习文言文,平时看的是白话文,两方面功底都打下了。可是中学时候的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说中国并不缺少文学家。中国为什么从一个文明古国变成一个弱国,受人家欺负呢?因为我们缺少科学,老师鼓励我们尽量去做科学工作。我的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很少搞文学的,这也是时代的影响。“五四”运动讲的是德先生、赛先生,讲民主与科学,可是不谈文学。不是文学没有用,而是文学不能建设新中国。


  中学时代,除了规定应当看的书之外,多半时间是自己随便看书。我们那时候的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教育内容太多,压力很大,主要是因为学了苏联模式,搞专业教育。从前的学校都是学英美模式,提倡通识教育,不鼓励你做专家,而是鼓励你拥有广泛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良好的公民。


  “通识教育”本来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有人翻译成“博雅教育”,我认为不好,层次拔高了。但是“通识教育”的翻译也不完善,general education还有“自由”的思想在里面,没有翻译出来。我想象中的general education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也可以说是“工具知识”。我们中学时代的说法叫“国英算”,就是学校里只有国文、英文和数学是要考试的,小学和中学要把这些工具知识学好。现在许多人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中文或者英文学好了的人就是有学问,其实这些都是工具而已,不是“纯知识”――也就是第二个部分,在大学里要利用“工具知识”来学习“纯知识”。现在的学生苦,主要是中学时候基础知识没学好,进了大学还要补英文,苦不堪言。我中学毕业,英语已经讲得很流利了。老师怎么训练我们呢?出好多个题目,你去抽一个,给你五分钟时间准备,然后你就上台讲这个题目,训练思考和演讲的能力。


  抗战八年 大难不死,有家难归


  1923年,我进了上海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方式跟中学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个学校是以英语为校园语言,学校里面什么都是英文,连门房都讲英文。教师方面只有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是中国教授,其他都是外国教授。快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一些课外读物,常常要我们看百科全书。因为百科全书很简单,又全面、客观,作为读书的课外辅助是很好的。这个教育很有用处,可是我们国家没有这个习惯,现在学生们最多拿个字典翻一下,字典并不能告诉你其中的知识。


  我的学问可以说是得益于百科全书,所以后来跟百科全书有关的工作我都愿意做。沈从文给我起外号叫“周百科”,因为我从美国回来,带了一部百科全书。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我一个月只有35块钱,没有钱了,就把这个百科全书卖掉了――卖了五百块给旧书店。我那时候穷得不得了。我还有《二十四史》,很好的版本,卖不出去。结果后来造反派要来,这些书没有地方放,《二十四史》只卖了24块钱。大家都穷嘛,要吃饭。


  我大学毕业之后在上海工作,日本人来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读书不重要,吃饭也不重要,生命才重要。我家就逃到西南后方去避战火。这次去四川,原本以为最长也就三年回来,结果一去就是八年。


  进了四川,我们住在重庆的南温泉,当时那里是防空设施最好的地方,蒋介石也住在南温泉。有一回我下班后坐滑竿过江,一个炸弹下来,炸在旁边,力量很大,把我整个人吹出滑竿,我就掉在阴沟里面了。日本飞机过去以后,我才爬出来。我想我一定受伤了,摸摸身上,没什么地方疼,一看旁边的人都死了。后来人家说,幸亏是风把我吹到阴沟里面去了,我躺在阴沟里不敢动,弹片没有打到我。我一生最痛苦的时候,就是日本人侵略中国,我只是碰巧没有死掉,四川人说我是命大。


  八年以后回来,家里看家的人都找不到了,家里住的都是我不认得的人。我的家完全变化了,什么都没有了,连家里的老房子,人家都不承认是我们的。抗日战争八年,完全割断了我家的历史。


  我在重庆的时候,国民党成立了一个政协委员会,每个月要开一次座谈会,每次都请我去,讨论世界大事。周恩来一直在重庆,周恩来的秘书是我的朋友,他是研究经济学的,所以我同周恩来很早就比较熟悉了。那个时候,我们为什么倾向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呢?周恩来一再讲,我们共产党是讲究民主的――就是这一条。解放后,我们认为,共产党要建设新中国,新中国当然应该是民主的嘛。开头几年的确很好,比如“文字改革”问题,周恩来就找我们到国务院去讨论,讨论到中午还没完,周恩来就说,在国务院吃饭吧。我们吃饭,就是两荤两素。周恩来说,大家平等。


  故人风流 合肥四姊妹,连襟沈从文


  当年卞之琳很有意思,卞之琳追求四妹充和,四妹不喜欢他――恋爱的事情本来就很难讲道理,譬如我不喜欢你,要讲出道理来是很难的。卞之琳天天追她,可是他怎么样也不行。


  卞之琳追四妹失败了,沈从文追三妹(张兆和)倒是成功了。沈从文也有趣味,三妹那个时候在上海吴淞公学念书,胡适做校长。胡适提倡白话文,就请了沈从文来教学生写白话文。因为当时认为,沈从文写白话文写得最好。沈从文就喜欢上了他的学生三妹,他就写情书给三妹。三妹很生气,拿着情书去找胡适告状,说你看,沈从文是我的老师呢,还乱七八糟写这种信给我。没想到,胡适的思想太新了――胡适说,沈从文他没有结婚,他向你表示爱慕,这没有错呀。


  三妹一听这句话,已经不高兴了,胡适下面一句话更糟糕――胡适说,我跟你爸爸是朋友,要不要我跟你爸爸去讲?三妹气得不得了,把信一摔就走了。可是沈从文有毅力――我写给你的信,你看也好,不看也好,反正我不断写给你。后来他们慢慢就好起来了。


  沈从文喜欢聊古代的东西,我年轻时候也是读的古书,所以古代的东西我们都能聊。可是我搞文字改革,搞汉语拼音方案,他不感兴趣。他说,用拼音在打字机上打文章,文章是不会好的,因为他自己不会用打字机。


  沈从文这个人,脾气很好。三妹有时候发脾气,他就笑笑,也不发脾气,我从来没有看过他发脾气。还有就是他的自修能力很好,什么东西都是自修的,他确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们一个亲戚的小孩小学毕业了,去看他,他说:“不得了,你都小学毕业了,我还没有小学毕业呢。”


  我跟我老伴(张允和)的情况,跟他们不一样,我根本没有追求。因为我的老伴是我妹妹的同学,常到我家来玩,我就认得她了。在苏州时,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后来我到上海,她也到上海,就接触比较多一点。又碰巧,我到杭州,她也到杭州――那时候军阀打仗,苏州到上海的铁路炸了,她去不了上海,可是到杭州的路是通的,所以她就到杭州去借读。我恰好在杭州教书,接触更多了,就开始恋爱。我们这个恋爱,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两个人出去,一定要离开一段,不能手拉手的。手拉手在马路上走,有伤风化。古代人讲究举案齐眉,现代没有案了,我跟我老伴就用杯子,每天喝咖啡的时候,举杯齐眉。虽然只是好玩的事情,但这个小动作表示,我们彼此有敬重。男人要敬重女人,大男子主义其实每个男人都有的,所以更要提倡“敬”,这样家庭就可以和睦了。 编辑:蓝雅萍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