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學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佳話
早期清華國學院『更能代表學術發展的正確方向』 (記者 陳菁霞)『這簡直是令人驚異的事,一個僅存在四年的學術機構,竟然能擁有像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這些大家。他們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勵後學們去保持操守、護持文化和求索真理,成爲近代學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佳話』。在商務印書館與首都圖書館共同舉辦的『百年學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系列講座』首場『跨越與回歸――清華國學院之魂』中,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說,不斷地聽人提到早期清華國學院是一段不可複製的神話這類的說法。那麼所謂的佳話和神話區別在哪裡?劉東認爲,神話是不可言說的,而佳話則意味著清華早期國學院那一段夢幻般的經歷。 這些夢幻般的文化內容究竟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爲什麼早期清華國學院的學生在如此艱難的歲月,不僅讓中國文化免於衰落的命運,反而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頑強上升?而當下的讀書人在和平崛起的年代不僅不能夠匹配中國國力上升,反而坐視中國文化的直線下滑? 而今,距離那個神話般的年代已經過去了80餘載,就連那些同樣傳爲佳話的門人,也已經悉歸道山。『然而,從格局與氣象來看,當年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仍然是難以逾越的高峰。他們是國學院的導師,但同時也是西學名家。』劉東認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他們具有一種共同特徵,即在其治學的前期,都曾經相當深入地沉迷於西學,後來雖然身爲國學院的老師,但對於西方文化的了解,在當時的國人當中仍然遙遙領先,而且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偏偏是這樣一批人,非要轉到傳統的國學研究上來,而且正是藉助於他們這種轉向,才產生了以清華國學院爲代表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國學研究。『如此開闊的世界眼光並沒有讓他們忘祖。他們雖然放眼全球,卻可以照樣把根扎在故國。』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夠領悟到底哪一種學術取向更能代表歷史學術發展的正確方向,也就能夠順理成章理解爲什麼飽經文革創傷,又飽經改革衝擊的的中國人,到了歷史發展的這個階段才真正弄懂了『哦,原來早期清華國學院那些導師不是落伍,而是超前』,才從心裡真正開始認同四大導師帶來的文化選擇。『其實並不是梁啓超等人當年倒退和反動,而是因爲他們沿著學理向前行得太遠,使得他們同時代的人無力跟上,也不是梁啓超他們這些人對不起他們那個時代,而是深陷於各種矛盾、陷阱、糾結中的那個時代當時根本就無力去響應梁啓超他們提出的那麼高的要求。』 據了解,此次商務攜手首圖共同舉辦『百年學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系列講座』,是以【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的出版爲契機,目的在於『昌明教育、開啟民智』,傳播現代知識,與讓塵封已久的中華現代學術與大眾見面。系列講座共分四講,其餘三講分別爲:第二講『漢學雜家楊連』,由著名歷史學家楊連的外孫蔣力主講;第三講『援古證今――愛國史家陳垣先生的讀書與治學』,由陳垣先生的嫡孫陳智超主講;第四講『整理千年衣櫃――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李之檀、王亞蓉主講。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