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 張中江) 【中國儒學史】(九卷本)出版座談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 由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協辦的【中國儒學史】(九卷本)出版座談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 據介紹,由北京大學牽頭,並由湯一介擔任首席專家的【儒藏】工程,是教育部歷史上目前為止最大的文科項目,並得到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等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儒藏】工程除了編纂儒學文獻本身需要作全面的文獻學、歷史學研究外,同時還注重對儒家文化作系統的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由湯一介、李中華主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儒學史】(九卷本),是【儒藏】工程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具有代表性、標誌性的重大成果,並得到國家社科基金的後期資助。 【中國儒學史】(九卷本)全書約450萬字,上自先秦,下迄中國現代,以歷史發展為基本線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儒學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歷史過程,並以此為背景,由儒學延伸至經學,分別闡述了儒學與經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該書是中國迄今出版的資料最翔實、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的中國儒學通史,參與撰寫的作者均為對各斷代史研究具有權威的專家。該書基本理清了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發展變化的軌跡,突出了儒學對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的重要意義,並從多方面闡述了儒學對當代社會具有的特殊價值和普遍價值等重要問題。 湯一介:【中國儒學史】主要有4點突破 為什麼要編一套九卷本【中國儒學史】?湯一介當天說,這是由於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過程之中。民族的復興必然要有民族文化的復興的支撐。在中國歷史上儒、道、釋一向三家並稱,但它們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卻不相同,儒學一直是居於主流地位,影響着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學的復興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分不開的,這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 他介紹說,此次編撰的【中國儒學史】大體上說有以下4點有意義的突破: 1.【中國儒學史】只能在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來梳理儒學在中國的歷史,以期有益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書較好地處理了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關係。 2.【中國儒學史】基本理清了儒學在歷史上發展的軌跡,這是由於本書注意到如何處理好3個方面的關係問題: 一是由於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國家,在歷史上以漢族為中心的儒家文化一直與境內各民族文化進行着雙向交流,從而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促進了各民族間的大融合。 二是儒學自春秋戰國以來與其他各派(如道家、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在辯難中不斷吸收其他各家思想文化,豐富和發展了自身的思想文化,它體現着儒家以『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價值觀,這對儒學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潮至關重要。 第三,儒學與外來文化雖在思想觀念上有重大差異,並在歷史上有着相當激烈的論爭,但由於儒學主張『和而不同』,因此在中國從來沒有因宗教信仰、思想分歧的不同而發生過戰爭,而且最終在歷史上形成中華文化儒、道、釋『三教歸一』的共存共榮的格局。 3.【中國儒學史】根據史料(包括出土文獻)以科學的態度努力從儒學的內在思想中發掘其『特殊價值』和『普遍價值』。 4.【中國儒學史】是由多位學者撰寫,雖是一部書,但仍應體現『百家爭鳴』的精神。 與會的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中國儒學史】(九卷本)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他們指出,一部多卷本的【中國儒學史】對整體、宏觀、歷史、全面地認識和研究中國儒學和中國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該書比較自覺地以哲學史的發展為側重點,比較關注對儒學基本概念、範疇、命題的討論和研究,具有較深厚的理論思考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而使這套書特點明顯,而又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史,從中可以看到對以往僅僅從哲學史的角度研究儒學史的一些突破。該書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分析、理論分析和經典詮釋三者相結合的方法,注意運用出土新材料,反映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積極回應學術界的不同觀點。同時,研究範式亦有所創新,尤其重視儒學個案研究及歷史貫通、儒學與經學的結合研究,從而做到既關注經學而又不受制於經學,彌補了以往思想史著作的不足。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