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城市晚報】2011年1月7日第第C07版,作者:原題:平庸孔融『博出位』 漢代孔融四歲讓梨,名滿天下,這樣出名似乎太簡單了點,以致今天還有人在說風涼話:說不定當時的孔融不喜歡吃梨呢! 多年以後,再回過頭來看,成年後的孔融表現其實一般,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在文學創作方面也沒有大的成就。或許正是源於政事和創作的平庸,才使孔融在言論上變得出格起來。四歲讓梨賺取的道德資本他不能吃一輩子,爲了『博出位』,他提出了兩個標新立異的怪論。 一個就是『父母無恩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爲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爲?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認爲,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爲了發泄情慾;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裡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 作爲孔子的第二十代孫,這等與儒家孝道大相違背的理論,簡直讓人瞠目結舌。難怪,後來他與曹操對著幹,曹操要殺他,派人搜集他的材料時,這段言論成了他最大的罪狀。 孔融的這個觀點,並不是他的首創。王充【論衡・物勢】篇說:『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孔融只是進一步發揮了王充的理論而已。然而不知孔融想過沒有,只消拿他自身與他的家庭反駁他,這套荒謬的理論就會土崩瓦解。 孔融十三歲時死了父親,史稱他『年十三父喪,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可見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悲傷過度的他,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才重新振作起來的。按他的理論,既然父親對你無恩,你死去活來地哭什麼啊? 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孔融的言行很矛盾。他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看見一個人在墳邊哭泣亡父,臉色一點也不憔悴,他就把這個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把此人給殺了。 孔融十六歲的時候,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因得罪了宦官首領侯覽被追殺,逃到孔家,正好孔褒外出,只有孔融在家。孔融把張儉藏在家中。後來兄弟倆因張儉之事受到牽連,被捕入獄。兄弟倆都主動領罪,這時候孔融的母親站出來說話了:『兩個孩子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我!』如果真的像孔融所說,兒子只是瓶子裡的東西,生出之後,就與母親這個『瓶子』毫無關係了,那他母親此舉豈不多餘? 再看孔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五十六歲的孔融臨刑之前,牽掛的還是他的一兒一女,希望能保全他們。 來源:城市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