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明道大學校長張緒通近日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作了題為【道學與醫學】的演講。他指出,道學中的許多合理思想,體現了對於人生命的關懷,對現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吸取。
張緒通介紹說,自古以來,道學與醫學水乳交融。老子曾提出兩個對人類生命非常有影響的概念。第一個概念為『長生久視』。人在生命的過程中,逐漸衰老退化,最顯著的表現就是由白內障造成的老年性失明。老人在失明之後所受到的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巨大苦楚是難以言喻的。失明通常成為長生的後果,因此長生與久視產生了矛盾。易言之,人能企求長生以保證生命的量,卻不能同時保證活潑健康、青春常在的生命的質。人的青春難以長在,轉瞬即逝,猶如滔滔江水;而盡情享用青春者,又必促成短壽。長生是指生命的量;久視是生命的質。人要儘量長久地享受活潑的青春,把長生與久視的矛盾統一起來,便成了道學裡一個極重要而且現實的命題。 第二個概念為『深根固蒂』,為長生久視提供了方法。深根固蒂是老子以花果樹木的生長發展現象來說明生命的規律。要求生命的良好持續,就必須先掌握好生命的規律。要花榮果盛,必須先把根扎穩紮深。根深,然後枝幹才能得到保障和必要的營養,然後才可能開花結果。反之,如果根扎得太淺,只要人畜一碰或是大風一吹,就樹倒根拔,以致於枯萎而死,根本就談不到花榮果盛或長期繁茂。從而產生了東方特有的生命哲學思想與原則,這被東漢以後道教創立者和西漢以來的養生學家、醫學家奉為圭臬,也從而形成了中國醫學的獨樹一幟的完整思想理論體系。具體來說,一是整體思想;二是固本培元思想;三是氣、血、營、衛循環思想;四是陰、陽、虛、實平衡思想;五是經、絡、髒、腑中心病因思想;六是辨證論治思想;七是養生預防思想;八是溫、涼、補、瀉調和思想;九是用藥中五味、五性,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的完全平衡的複方配劑思想。 張緒通分析說,中國古代有神農遍嘗百草,黃帝針灸推拿,伊尹煎湯調液,彭祖運氣導引,以至扁鵲著【八十一難經】,張仲景著【傷寒論】、【金匱要略】。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年,中國醫學無論在學說理論上,還是在臨床實踐上,都是完備和高度發達的。華佗的外科醫術等輝煌成就即是『中華大道文化』自然哲學思想系統下的碩果。 東漢末期,中國有了道教。道教除了浪漫的人生色彩與宗教的戒律形式外,對外持『濟世救人』的宗旨,對內則持『長生久視』的信仰。為了實現宗旨與信仰,通過宗教的熱忱來實踐,從而形成了東晉時代的道、醫一體的結合論。其著名的代表者就是【抱朴子】、【肘後備急方】的作者――功封關內侯的道教理論家葛洪。他提出過:『為道者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為道者以救人危,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把醫術定為最重要的修道內容之一。 到了唐代,道教徒中出了一位非常突出的醫學家,就是藥王孫思邈。他是中國醫學的集大成者,所著【千金要方】包括醫理、方藥、針灸、內功、推拿、食療、養生、性理等方面的內容,成為後世除【內經】、【傷寒論】外醫家必讀之書。中國醫學到此,從大道的獨特思想方法,經過後來道教的深化,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逐漸成熟,一氣呵成,從而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然後東傳朝鮮、日本等國。 從科學而言,17世紀以前,無論就哪方面說,中國的科學一直都是世界的先驅,同時和『道』都分不開。英國李約瑟博士曾下過這樣的結論:『在中國文化技術中,哪裡發展了科學,哪裡就有道學家的足跡。』 張緒通:美籍華裔知名學者和名醫,早年先後留學於日本和美國,取得醫學、法學和哲學博士學位。1961年以來一直從醫從教於世界各地,特別是長期從事中國道學文化的研究,造詣甚深,重視實用。1976年他在美國創立了道學會,現為美國道學會會長、明道大學校長。 來源:醫聖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