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馬山鎮雙泉莊村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村,自從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一躍成為新農村建設一類村,實現了從『光棍村』到『首富村』的華麗轉身。65歲的農民程兆亮告訴記者:『以前種地瓜,年收入寥寥無幾。種植中藥材以後,收入比以前增加了3倍還多。』 長清區近年來探索出來的『一產聯四方』特色模式,是以中藥材產業為主線,建立上下延伸的產業鏈。由政府搭台、企業佈局、院校展才,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實現校、地、企、農『四方受益』模式。加快中藥材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步伐,探索走出一條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科技支撐和品牌經營的中藥材發展之路,依靠中藥材產業促進農業長期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目前,以馬山鎮為主,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其中核心種植區雙泉莊的標準化基地面積6000畝以上,主要涉及栝樓、丹參、木瓜、紫菀、射干、金銀花、連翹等地方特色品種,2011年實現總產值7000萬元,基本實現了『人均半畝藥,增收一千元』的目標。 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2009年種植規模已達到4000畝,農民認識到種植的好處,積極性空前高漲,鎮委鎮政府意識到要把中藥材做大做強,成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朝陽產業,就必須有自己的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而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離不開技術支撐。』2010年,馬山鎮中藥材種植基地與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院校和山東醫藥檢驗所等科研單位加強聯合,簽訂了全面長期技術合作協議,建立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教學、科研基地,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積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作支撐。 為做好『產學研』文章,基地還設立了專家庫,加強科技人才交流、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文獻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邀請中醫藥大學專家到中藥材基地進行考察和技術指導,以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管理要求、統一規範操作優化種植流程,既為確保中藥材品質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目前,馬山丹參標準化種植基地(GAP)模式已經通過省級專家認證,同時經過省、市藥檢所檢驗,兩項主要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的2~3倍,丹參酮含量在省內排第一位。 農民李榮元說:『剛開始種植中藥材的時候,到底是葉子還是根莖入藥我們都不知道。現在有專業人士輔導,不僅讓我們懂得了專業知識,也提高了產量保證了質量。套種,是我們這裏的妙招。』木瓜樹下再種植紫菀、薏米等,不但提高了產量,也利用了他們的生長特色,如紫菀,正是要生長在這種半陰半乾的條件下,利用木瓜樹的高度來為紫菀遮蔭,每畝可獲得3000元以上的比較效益。此外,馬山中藥材種植基地種質種苗繁育面積達到了200畝,覆蓋桔梗、北沙參、紅花等160多個品種。 今後基地在推動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的同時,將立足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以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完善加工體系。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圍繞中藥材資源優勢培植『農』字企業,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加強中藥材生產加工、科研培訓、倉儲物流、觀光旅遊、餐飲養生等基地建設,建立中醫藥文化科技創業園、籌建『扁鵲研究會』等。通過增加中藥材產品附加值來擴充經濟總量,以中藥材產業鏈條延伸為載體,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