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京交會上,中醫藥專題內容豐富,充分表達了中醫藥『天人合一』的深厚文化哲學內涵和植根民眾、造福蒼生的『大醫精誠』的醫道精髓,同時展示了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中醫藥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服務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作出自身的貢獻。 推廣文化消除中西方隔閡 長久以來,中醫藥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阻礙頻頻,不少業內專業人士指出,在貿易壁壘的遮掩下,文化才是阻礙中醫藥走向世界看不見的壁壘。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同仁堂名醫館館長關慶維認為,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最大的阻力來源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的醫療模式是「征服」。「征服」疾病,如果「征服」不了就割除。而中醫則是拉動人體機能成長,用其自身調節能力使其恢復到自然健康狀態,以此治療疾病。』文化的相互不理解和政策上的不對等,包括不理解中醫價值觀的取向、用西醫的標準來要求中醫等,讓中醫在海外寸步難行。所以最迫在眉睫的,就是消除文化上的隔閡和不理解,通過文化鋪墊消除誤解,用文化拉動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 關慶維認為,文化推廣是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第一要素。文化推廣成功,外方會變被動為主動,合作也會開展得更加順利。同仁堂抓住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地區聯席會議和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及院長培訓班等機會,舉辦中醫藥知識普及講座,推廣中醫理念和中醫藥文化,改變甚至顛覆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此次京交會期間,同仁堂與海外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創建海外中醫藥電視頻道。此舉一旦成功,將對傳播中醫藥文化、消除中西方文化隔閡意義深遠。 建設平台讓世界中醫零距離 【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未來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重點任務之一,便是建設中醫藥服務貿易信息平台。依託行業商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中醫藥服務網站等中英文的信息服務平台,逐步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此次京交會上,記者留意到一些中醫藥信息平台已經悄然建起,正蓄勢待發,準備大展拳腳。 上海國際中醫藥服務貿易平台,是為適應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新要求打造的新型服務貿易主體,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建立集成中醫藥服務貿易的信息服務和交易服務,實現線上、線下、國內、國際交融互動。該平台主要打造五大服務功能,包括公共服務平台、資源整合平台、國際交流展示平台、國際合作渠道集成平台等。上海市國際服務貿易行業協會馮志倫說,平台建立後,可聚集中醫藥行業資源,同時利用上海其他相關服務貿易系統為中醫藥服務,如翻譯系統幫助中醫藥名詞術語翻譯等。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醫藥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希望通過我們的項目能將世界各國的中醫藥凝聚在一起,讓世界中醫零距離。』來自香港的OneTCM(一中醫藥世界)國際項目總監盧偉齡說。OneTCM作為一個中醫藥服務貿易信息平台,包括以互聯網為依託的電子信息資訊網絡,同時還有中醫藥國際合作中心這一實體機構。 盧偉齡說,希望能將OneTCM中醫藥國際合作中心建設成中國中醫藥界與國際民間組織及個人進行聯絡的橋樑與窗口,對國內外傳統醫藥領域中的醫療服務、科學研究、科學技術與人才培訓等諸多方面實行內聯外引,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並提供相應的服務。同時建立世界中醫藥機構目錄,根據各國的准入制度,匯集全世界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等方面的機構信息並共享。 科技進步遠程醫療成為可能 服務貿易有跨境提供、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四種模式,其中,中醫藥的跨境提供包括了通過遠程技術手段實現的跨國中醫藥遠程教育、遠程診療服務、養生保健國際諮詢和認證服務等。 京交會上,不少高科技產品引起了參觀者的極大興趣,其中『機器醫生』四診儀,僅憑聲音就能判斷體質並給出調理方案的五臟相音辨識儀,寓教於樂的『經絡宇宙』、『掌上中醫』教育演示儀器吸引參觀者紛紛體驗。 『海上中醫』國際(遠程)會診平台將中醫醫療資源與數碼化中醫創新科技相結合,實現中醫醫療服務的遠程化、國際化;中醫四診儀現已進入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多家醫院治未病中心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五臟相音』辨識評估技術運用中國古代『五行』學說、『律學』和現代物理聲學、數理工程等相關技術,對不同個體人的臟腑經絡功能狀態進行辨識,提供個性化的經絡調理敷貼及音樂、經絡和飲食等調理方案。 到目前為止,這些儀器還不能診斷體驗者具體得了何種疾病,只是將人的體質分類,再根據各種體質的特點提供調理方案。但此番中醫藥與高科技相結合的有益嘗試,為中醫藥服務貿易,特別是跨境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提供了新技術要素,讓人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醫藥服務的獨特優勢、巨大潛力和現代化的發展前景。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