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工作者一直被看成是『古籍醫生』『古籍美容師』。老化、蟲蛀、鼠咬、水漬、霉斑……泛黃殘破的古書,經過『醫生』的揭、洗、補、襯、裱,就會奇蹟般地恢復原貌。因此,古籍修復工作也被稱為『拯救藝術』。由於易感染皮膚病和鼻炎,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這門『拯救藝術』。近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為62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配備古籍文獻除塵修復工作檯等設備,『古籍醫生』的健康狀況有望因此而改善。 近日,有基層古籍修復人員呼籲,在愛護古籍的同時,應該特別關注古籍修復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問題。據了解,在一線修復操作中,人體難免要與藏品直接接觸,古籍中常見的黴菌、蟎蟲常常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書中粉塵還會感染人體的呼吸系統。 記者通過採訪獲悉,設在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前不久通過招標引入了一種兼具除塵、防盜、照明等多種功能的古籍文獻除塵修復工作檯,供第二批62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使用,此舉的初衷正是為了保障『古籍醫生』的人身安全。『保護古籍,也要保護人』,不僅是修復工作者的呼聲,也是今後古籍保護工作中需要統籌解決的問題。 黴菌蟎蟲傷及『古籍醫生』 從事古籍修復工作30多年的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專家邱曉剛對專業的除塵設備祈望已久。由於長期接觸塵蟎,又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抵抗能力逐漸減弱,因接觸古籍產生的過敏和感染時有發生。近日,對一本破損多年的舊書進行搶救性修復前,邱曉剛在對全書進行除塵時,又一次感染黴菌。『由於缺少防塵設備和一些除塵工具材料,剛接觸數十頁,手臂便出現紅點,奇癢無比。』邱曉剛告訴記者。 有關專家擔心,我國從事古籍保護的專業技術人才本來就奇缺,而該工作的風險性可能會加劇人才的流失。修復過程中長期接觸塵蟎,容易引發過敏、鼻炎等疾病,古籍修復已成為一個『孤影伴清燈』的職業,這讓不少年輕人或望而卻步,或半途退出。兩年前,南京莫愁職業高中(一所設有古籍修復專業的學校)的3名學生畢業後留在某圖書館工作。由於體質和工作環境等原因,3名學生身體不能承受黴菌感染,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崗位,另改他行。 此外,我國另外兩個古籍保護重鎮遼寧省圖書館和中山大學圖書館的一線修復人員也反映了類似問題。他們表示,短時間的感染、過敏並不會給人體帶來明顯傷害,但疾病日積月累帶來的危害不能小視。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研究館員杜偉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古籍修復專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開始從事敦煌遺書等重點古籍的修復工作。『古籍本身最多的感染物就是黴菌和蟎蟲。有的書表面看起來很乾淨,但大量黴菌可能埋伏在書頁裡邊,讓人防不勝防。』說起這一問題,杜偉生也深有體會。 除塵設備到位晚有苦衷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我國大規模開展古籍保護工作的時間相對較晚,相關配套設施有未盡完善之處。一些圖書館主管古籍修復的同志表示,我國內地的古籍修復技術,尤其是中文古籍的修復技術,在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但在保護設備引進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 由於書籍灰塵、黴菌而感染疾病的經歷,讓邱曉剛想起在香港、澳門地區參觀圖書館修復室時,他發現每個工作檯上都有一個吸塵裝置,可將書籍的部分灰塵、黴菌吸走,最大限度地保護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今年6月,他又去廣州參加古籍保護交流會,一些國外學者的做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德國學者無論拿到新書或舊書,都會先用一種吸塵器將書中灰塵除去,避免人體和古籍直接接觸。 邱曉剛告訴記者,高成本可能是設備遲遲不能到位的原因之一。目前歐美圖書館在這方面已經成熟,我國港澳地區的設備也多是從國外高價引進的。內地部分搞陶瓷修復的博物館也安裝了除塵裝置。河南有一家專為博物館、圖書館生產專業除塵設備的企業,據說生產一座有除塵功能的修復台就需要十幾萬元。 說起國外和我國港澳地區圖書館裡普遍使用的吸塵裝置,杜偉生道出了古籍保護的另一種『糾結』。他說,除塵設備本身的技術並不複雜,但是古籍修復對其功能要求非常嚴格,比如功率太大會破壞脆弱的紙張,清掃力度太小又不能達到理想的除塵效果。實際上,一些內地圖書館一直在探索引進相關設備,只是還沒有達到普及程度。同時,由於特殊的技術要求,專門為古籍修復生產成套設備的廠家少之又少,這樣一來,可供古籍修復機構選擇的餘地並不大,客觀上抬高了設備的購買成本。 隨後,記者採訪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陳紅彥。她告訴記者,既要保護古籍的安全,又要保障人的健康,這是古籍保護中心一直非常重視的問題。她從另一角度解釋了中外設備的差異,『西方文獻和我國的古籍有很大不同,如用紙材料、書寫方式大不相同。國外目前的很多設備沒有考慮中文文獻的特徵,但他們的先進做法值得借鑑學習。另外,即使市場上有了相關產品,如果古籍安全沒有十足把握,我們也不敢輕易購置。』 『孤影伴清燈』局面有望改觀 在隨後的採訪中,記者得知一條利好消息。今年10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通過招標與相關廠家達成協議,引進一套古籍文獻除塵修復工作檯,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解決除塵問題。 去年,在西安舉行的一場博物館設備招標會上,前去觀摩的圖書館古籍修復人員發現,現場的一些設備要麼價格太高,要麼不符合圖書館的需求。陳紅彥介紹,新進的設備此前在檔案系統使用過,普遍反映良好。檔案保存和古籍保護有很多相通性,因為它們都是紙質文獻。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決定與商家簽訂協議。 據悉,去年10月中旬,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給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配備了紙漿補書機及相關配套設備。『實際上,此前不少圖書館在相關設施方面做得非常不錯,如第一批入選單位中山大學圖書館本身硬件條件不錯,但也沒有安裝專門除塵設備。山東圖書館的設備算是比較成熟的,其古籍修復中心安裝了除塵裝置。』陳紅彥說,如果進展順利,為62家單位配發的新設備可在年底前安裝完畢。眾多人士期待的『普遍給古籍修復台上配裝吸塵裝置』在不久將會實現。 杜偉生告訴記者,改善修復設備,不能光靠一方來做。配套設施完善說到底最根本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投入問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等評選活動開展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推動各級各地財政加大對古籍保護工作的投入。 同時,陳紅彥希望有志從事古籍修復的年輕人不要對此太過擔心。隨着當前古籍保護工作環境的逐步改善,『古籍醫生』的健康和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另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至今已辦了60多期培訓班,3年來培養的專業人才數量已經較為可觀。古籍保護計劃的開展也使一些高校的相關專業由冷轉熱,如南京金陵科技學院的古籍修復專業已經由專科轉為本科,南京莫愁職業高中從中專升為大專,首都職工大學國圖分校的古籍修復與鑑定專業也成為職大的熱門專業。這樣一來,業內互相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孤影伴清燈』局面正在改觀。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