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八大山人朱耷的【朱雀圖】,在資深藝術品拍賣界人士、鑑賞家甘學軍介紹完畢後,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剛旋即接過話茬:這幅畫如果在市場上流通,大概得多少錢呢?
『按現在的價,應該是要超過千萬了。』甘學軍說。 這是4月1日北京衛視【天下收藏】節目的一個播出片段。 以鑑定文物、估價、模擬拍賣等為內容的電視節目,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熱熱鬧鬧地播放着。但近日國家文物局的一個表態,似乎給這份熱鬧潑了一瓢冷水。 3月29日,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李耀申表示,將加強對媒體有關文物節目、欄目的管理,提倡宣傳普及文物鑑賞知識類節目,限制文物估價類節目,禁止在節目中進行文物交易。 有人稱之為國家文物局『限娛令』。 鑒寶類節目・盜墓・假文物 『國家文物局的通知挺好』,央視【尋寶】欄目製片人張國英表示,贊成國家文物局這樣一個舉措,『很早我們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給文物定價格有誤導、炒作的嫌疑,所以【尋寶】節目對文物估價持謹慎態度。 『早該提出來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早在2009年全國兩會上,他就和另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對比較流行的鑒寶類節目提出了批評意見。 在當年的提案裏,劉慶柱寫道:文物收藏是熱愛國家、民族歷史的社會活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活動。但是,當前社會上(原註:包括主流媒體以及國際收藏界、拍賣界)文物收藏的拜金主義導向需要特別注意,這種導向實際上褻瀆了文物收藏的本意,助長了文物盜掘、文物走私,利用文物收藏、拍賣進行政治與經濟訛詐(原註:指近日法國佳士得拍賣行一意孤行在法國進行的中國圓明園鼠首、銅首拍賣活動),從而給文化遺產、文物保護事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劉慶柱認為,當時的鑒寶類節目的重點放在預測文物價值上,給人一種淘到寶就可以一夜暴富的錯覺,沒有宣傳文物的文化價值,反而宣傳拜金主義,嚴重干擾了文物市場,容易引發盜墓猖獗和假文物滋生等問題。『雖然不能說直接導致了盜墓,但確實產生了很多副作用。尤其是鑒寶類節目把錢多少放在第一位』。 安家瑤委員說,自己曾和上過鑒寶類節目的考古專家接觸過,這位專家告訴她,節目主持人總是希望他們把文物的價格儘量報高,以博觀眾眼球。 在鑒寶類節目中,經常有人說文物是家傳的,『經過文化大革命,能有多少文物是家傳的?』劉慶柱質疑說。『一部分就是挖的』,劉慶柱推測,『盜挖來的文物拍賣出去等於洗錢、銷贓』,而且,他認為鑑寶類節目無權對出土文物進行估價和鑑定。 『實際上在我們看來,它就像個娛樂節目。』安家瑤說,『我們學界都覺得,鑒寶類節目對我們是個很大的傷害。』 『當時提這個提案是因為我們多次談文物保護問題』,在劉慶柱看來,深究文物走私的來源那就是盜墓,『盜墓屢禁不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換來錢,而且會換來大量的錢。這就想到怎么正確引導收藏問題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當年兩會的政協社科界別的聯組會議上,有中宣部的領導參加,『當時我跟劉慶柱所長覺得,中宣部應該管管這種現象。』安家瑤說。 據劉慶柱介紹,提案提出後,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並沒有表態。不過,幾個月後,央視二套的【鑒寶】節目就悄然停播了,但之後又出來了一個【尋寶】節目。『其實他們在做【尋寶】節目的時候,中間也有很多作假的地方。比如有地方博物館拿出珍品的文物當成老百姓家傳的東西。因為地方政府想宣傳當地有珍奇的文物,底下博物館和文化局的人都跟我說過這個事。』安家瑤說。 『錢味兒』太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17家電視媒體開播了有關文物鑑賞、鑑定、交易等內容的電視節目,共20檔左右。在鑒寶類節目大量存在、收視率直線攀升的同時,民間收藏也隨之頻頻升溫。 國家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之所以要加強對文物鑑定方面的管理,是因為隨着文物收藏和藝術品收藏的日趨活躍,大量的資本和投資機構進入該領域,文物鑑定需求猛增;但由於我國尚未建立文物鑑定資格管理制度,鑑定資格准入和鑑定行為監管體制尚未確立,加之鑑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甚至存在受利益驅使隨意開具鑑定證書的現象,導致社會輿論對『金縷玉衣』、『漢代玉凳』等虛假鑑定問題反映強烈。 而對於『限制文物估價類節目,禁止在節目中進行文物交易』的原因,國家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只能解釋到這兒,具體的得幾個月後才能告知。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鑒寶類節目備受爭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錢味兒』太濃,娛樂化太重,所謂的『鑑定專家』不夠權威,把假文物說成真文物,把一般文物說成貴重文物問題,甚至存在個別專家通過鑒寶類節目謀取私利的情況。 【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的作者、有『收藏界的深喉』之稱的吳樹,在【誰在忽悠中國】一書裏,將尋寶、鑒寶類節目稱為『媒體發動的「愚人節」遊戲』。 持批評態度的還包括很多收藏家。2010年12月,200多位海內外收藏家發佈了【北京宣言】,痛陳媒體4宗罪――誤導民間收藏、譁眾取寵、哄抬文物價格、被個別古玩商人或利益集團操縱,並呼籲國內媒體自律。 鑒寶類節目為什麼要設置文物估價和交易環節? 北京衛視【天下收藏】欄目製片人韓勇解釋道:『有一定的價格體現,是適應觀眾的要求。』【天下收藏】欄目的邀請嘉賓、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也表示,公眾有了解文物價格的需求。 不過,甘學軍認為,鑒寶類節目的主流是好的,『要不,這類節目收視率怎麼會那麼高呢?』 『我覺得電視台不要光看收視率高低,要看它產生的效果。我覺得它的效果不好,尤其是央視經濟頻道的【鑒寶】節目。』劉慶柱說。 『限娛令』可操作性差? 不過,劉慶柱並不看好國家文物局此次的表態。 『恐怕不好操作,容易造成不同部門之間的誤解。』『文物局能管電視節目嗎?你管不了。』劉慶柱說,『倒不是他們沒有權管,而是他們不便於操作。』 曾擔任過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的甘學軍,其看法也和劉慶柱一樣,『我覺得就是「一紙空文」,可操作性太差。』 對於國家文物局將『會同新聞、廣電等有關管理部門,加強對媒體有關文物節目、欄目的管理』這樣的表述,甘學軍指出,『「會同」意味着國家文物局主導,但對節目的管理不是以國家文物局為主體的。』『國家文物局可以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管理,我覺得這是合理的。』 關於此事的進展,國家文物局方面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正在實質性推進,但具體情況將在幾個月以後才能給出回覆。 4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發佈聲明,今後專家未經博物院書面許可參加社會文物鑑定均屬個人行為,後果由本人承擔。 國家文物局將加強對鑒寶類節目管理的表態發出後,記者連續收看了幾期當下收視率較高的鑒寶類節目,但不管是有模擬文物交易行為的【一槌定音】,還是有文物估價內容的【天下收藏】,都沒發現有任何調整措施。節目製作方稱,沒有收到國家廣電總局的調整通知。 在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看來,國家文物局此舉因為可操作性不強,所以對藝術品市場沒什麼影響。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媒體的娛樂化傾向可能會對大眾造成誤導,但不會對市場產生大的作用,市場的交易秩序與定價機制及媒體,特別是娛樂化後的媒體關聯度不大。『我們倒是非常擔心,提倡宣傳普及文物鑑賞知識類節目所帶來的一些影響。』西沐說,『文物鑑賞實際上是一門門檻很高的專業,過分強調普及文物鑑賞知識,易使大眾利用有限的經驗去市場撿漏,更應該做的是加強大眾的社會美育工作。』 西沐認為,國家文物局最應該做的事情:一是要強化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法制工作,不斷構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法制體系,擺脫藝術品市場過度依賴政策的基本局面。二是找到科學、合理、有效的最佳途徑來保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有效監管。三是重視行業管理職能,不斷完善與建立相應的行業管理組織,加強自我管理。四是優化環境,培育科學與健康向上的收藏與投資文化、收藏理念與理性規範的收藏投資行為。 電視鑒寶風波 自我鑑定 2004年9月,央視【鑒寶】節目中,現場鑑定專家、天津市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對天津藏友提供的一方『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進行鑑定,並估價180萬元。節目播出後,有觀眾發現,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田黃石鑑賞與收藏】一書中,刊有一件與【鑒寶】節目中質地、形狀、印記相同的田黃印石,而該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後來承認,兩者為同一件印石。 真真假假誰知道 2005年5月,央視【鑒寶】節目中,一幅吳作人的【牧牛圖】,被專家現場鑑定為真跡,估價25萬元。後來,包括吳作人妻子與女婿在內的家人均認定該畫系偽作。 2006年某電視台一期節目中,專家為一套齊白石通景屏估價上百萬元,事後證實這套通景屏為贗品,畫的筆法、款識都與齊白石真跡相去甚遠。 摔碎100萬美元,不心疼 2007年初,央視【藝術品投資】欄目和江蘇省丹陽市政府聯合舉辦『2007民間尋寶記――走進丹陽』。其間,一面據稱曾被陳逸飛等人出價100萬美元的戰國青銅鏡,在展示時不慎摔落在地,當場碎裂。現場專家立刻對銅鏡進行了更為慎重的鑑定,並就實際價值跟收藏者進行了溝通,最後,收藏者同意不追究此事。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