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在發展文化產業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第一步的產權和所有權已經明晰,現在所需要的就是進一步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產權和所有權是實現配置文化產業物質資源的基礎,而保護知識產權則是文化產業的靈魂!產權、所有權是對物權的體現,而知識產權則是對人的體現,對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保護知識產權也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有利於激發文化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是對勞動的尊重和保護,保護知識產權實際就是在保護人。
只有全社會都尊重知識產權,讓文化創意物有所值,才能激發文化進取心和創造力,保護知識產權是以人為本,尊重文化成果,是在激發文化工作者的創造力和文化活力。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國外有很多經驗可循,英國是全世界率先率先創立專利權並且制定世界第一部專利法的國家,英國當今也處於世界創新性國家前列。英國起初申請專利的目的很簡單,即保護一項發明,使它保持新穎。專利給予發明者一定期限的保護期,在此期間,發明者的發明受到保護,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英國影響深遠,直到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英國依然將創新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而17、18世紀,英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獎勵,使幾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對創新的狂熱崇拜之中。一本英國刊物稱『工程技術的貢獻大於戰爭和外交;它的貢獻大於教堂和大學;它的貢獻大於抽象的哲學和文學;在改變社會方面,它的貢獻大於我們法律所作的貢獻……』 保護知識產權是維繫和加強文化固有屬性,不斷發展和繁榮文化產業的先決條件;保護知識產權不是簡單地把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掛鈎,而是對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成果的尊重和認同,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勞動;知識產權不應一勞永逸,應有一定時間的保護期限,這樣就能推陳出新,既能保證延續性又能創新性;保護知識產權不是在遏制文化產品傳播,扼殺基層活力,而是在確定一個規則,使得保護知識產權有章可循,在保證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讓更多人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優質文化成果,不使文化產業出現大起大落,確保文化產業健康良性發展;保護知識產權需要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隨着文化體制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必須儘快針對中國的具體國情建立起一整套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這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徐立剛 來源:光明網-文化頻道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