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社會各界400年來對李漁存在截然不同的評價,雖然有關李漁的爭議持續不斷,但褒也好,貶也好,都無法抹煞李漁這個文化巨人的成就。本世紀以來,海內外李漁研究者對李漁的興趣越來越濃。 蘭溪李漁研究專家、李漁研究會副會長李彩標向記者介紹了海內外李漁研究的現狀及進展。 李彩標說,400年來,曾有過4次李漁熱。第一次是李漁生前,當時主要是圍繞李漁作品的評價、爭議以及對李漁這個人的評價,褒貶不一。第二次李漁熱是『五四』前後,國內一批作家評論家對他的為人和作品進行評價,魯迅也參與評論。這場李漁熱持續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大量論文面世。第三次是1985年―2000年,主要標誌是,李漁全集20卷出版,此書已連續再版三次;蘭溪建成李漁紀念館芥子園,浙江的蘭溪、金華、杭州以及江蘇如皋陸續出現李漁塑像;研究李漁的人越來越多,大量有關李漁的傳記、評傳和研究專著先後出版,僅李漁傳記就達6種之多。李漁的戲劇也開始重現舞台,李漁的小說、詩詞以及【芥子園畫譜】等也一版再版。隨着學術氛圍的日益寬鬆,思想的進一步解放,人們對李漁這個有爭議人物的評價也漸趨理性,對李漁的生平思想、學術地位等方面進行了重新認識和評價。 以李漁生平事跡為內容的劇作也陸續問世。1989年,蘭溪婺劇團演出了【李漁別傳】,首次將李漁形象搬上舞台;2000年,北京人藝推出話劇【風月無邊】,這部由著名演員濮存昕和徐帆主演的話劇,再現了李漁的戲曲生涯;前不久,南京作者趙景揚給李彩標寄來由他編劇的歌劇【芥子園】,據說這一歌劇已列入今年文化部的計劃,將於10月演出。 李漁形象還被搬上熒屏。1994年,中央電視台影視部與浙江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拍攝了六集電視連續劇【藝苑情長李笠翁】;2004年,浙江橫店集團影視娛樂公司拍攝了展示李漁戲劇生涯的三十集電視連續劇【風流戲王】;2005年,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由李彩標撰稿的50分鐘電視專題片【李漁】。 在李漁故鄉蘭溪,1982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李漁研究機構――李漁研究會,近30年來,李漁研究會研究成果豐碩,獲得多項國家和省級社科研究成果獎;國外研究李漁的人也很多,美國、德國、日本都有專門研究李漁的專家,他們寫了大量的論文,對李漁的評論已從戲曲向其他領域以及李漁的生平延伸。 江蘇如皋是李漁生活過多年的地方,如今已建起了李漁街、李漁塑像;南京市還準備復建芥子園,芥子園書鋪持續了200多年,是我國影響最久最大的書鋪之一。 在這一波李漁熱中,蘭溪李漁研究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先後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法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李漁研究專家進行聯繫交流,並與國內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高校建立聯繫,聘請國內外30多位李漁研究專家為研究會的顧問和特邀研究員,形成了一個國內外的李漁研究網絡。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浙江,李漁已越來越成為商人追逐的目標,人們紛紛以李漁及李漁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物名為商標,如蘭溪的芥子園酒業公司,且亭亭茶樓,李漁賓館,仙侶酒家,李漁初中,李漁布鞋,李漁家茶等等。 李彩標說,李漁留下來的實物已不多。老舍曾收藏李漁的硯台;田家英收藏過李漁的書法作品;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李漁4幅字畫。前幾年南京曾拍賣李漁的一幅【墨梅圖】,但此圖是否真為李漁作品曾引起爭議。去年南京發現一幅李漁的對聯:『江湖歸白髮,詩畫醉紅顏。』 去年,李漁首部劇作崑曲【憐香伴】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這部以演繹封建社會女同性戀情的劇作由『巾生魁首』汪世瑜出任藝術總監,由香港關錦鵬執導。 『歷史是公正的。』李彩標說。『李漁「生前為世人不容,死後為世人不識」的局面終因海內外李漁熱的再度興起而得到改變,李漁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