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歌曲,影視……網民最經常享用的免費網上資源,常常拖着『侵犯版權』的尾巴,這似乎是中國版權保護困境的一個縮影。
4月26日第1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之際,互聯網領軍企業百度正式開放了首頁文字鏈,聯合國家版權局,共同宣傳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 在互聯網盜版成為世界性難題的背景下,這被視作』中國式版權保護的新的嘗試』。 北京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法教授曲三強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如何讓一部作品在『自由傳播』和『版權保護』之間保持平衡,『無論對政府、互聯網運營商還是版權人、普通公眾,都註定是一場艱難的突圍。』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版權保護表面是執行層面的問題,更深層則是社會觀念的問題。』曲三強說,『現代版權意識是「付費使用而不是免費午餐」,但這個意識,在中國尚未建立。』 盜版侵權,無『網』不有? 谷歌圖書館被指侵權、BT中國等影音下載站被清理、22名作家集體訴訟蘋果應用商店……就像多位知識產權專家向中國青年報記者確認的那樣,互聯網平台已經成為盜版侵權的『重災區』。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網絡傳播專家匡文波看來,情況幾乎到了絕大多數國內網站都『難以倖免』的程度。 『在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三大板塊――著作權、商標和專利領域中,涉訟案件的90%集中在版權領域,而互聯網平台上的盜版侵權更是頻發。』曲三強表示。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則以對比的方式指出,隨着版權立法的完善和執法力度的加大,近年來,傳統文字出版領域的版權保護『有了很大好轉』,但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字、音像和圖書被侵權盜版,『情況依然嚴重』。據媒體報道,截至2011年6月,國家版權局在2010-2011年內共查處網絡侵權盜版案件1148起。 『網絡盜版侵權的形式也在變化:一些資源分享平台、電子商務網站和深度鏈接,都在以不同形式侵權。各個網站之間、網站與傳統媒體之間,轉載文章而不付費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大的數據庫、數據公司,還會把眾多版權人的作品放在網上銷售。』張洪波告訴記者。 為何互聯網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在張洪波看來,互聯網時代『拷貝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特點,首先讓傳統的版權保護『力不從心』。 『在互聯網還不普及的年代,作者賣的是對自己作品的拷貝權,無論出版商賣給消費者的是紙質書還是CD,其實都是在以賣介質的方式賣內容。』張洪波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但在數字時代,這個物理介質徹底消失了,內容僅僅以數字形式虛擬存在,拷貝變成了一種數據流動,數字內容無論被拷貝多少遍,它都在那裡,不增不減,成本趨近於零。』 曲三強表示,網絡空間的海量信息、多種傳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都為互聯網上的盜版侵權戴上『保護罩』。『由於網絡空間傳輸的開放性、快捷性和流動性,被侵權的作品往往在被發現之前,就被大量的網絡用戶下載、傳播,「生米煮成熟飯」。這也使網上盜版泛濫,絕不是我國特有的現象,而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他告訴記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