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追尋『書於竹帛』的時代:湖湘之地簡帛多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4-15 00:00|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530| 評論: 0|原作者: 張春海|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報

摘要: 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一起,爲我們提供遙想、研究那個『書於竹帛』時代的途徑。目前,簡帛的出土地集中於我國中南和西北地區,這些地區像磁石一般,吸引著研究者們爲之神往,前去考察。記者抱著同樣的熱忱,途經上海 ...

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一起,爲我們提供遙想、研究那個『書於竹帛』時代的途徑。目前,簡帛的出土地集中於我國中南和西北地區,這些地區像磁石一般,吸引著研究者們爲之神往,前去考察。記者抱著同樣的熱忱,途經上海、湖南、湖北、甘肅、內蒙古等5個省級行政區的多個城市,探訪各處簡帛實物和與其相關的歷史遺存。

東南篇 上博藏簡

  『這些竹簡如果我們不能保存好,50年以後可能就是一堆粉末了。

  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楚竹書是吸引記者來到這座現代城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上海博物館以青銅器、明清家具等收藏著稱。該館因在建築高度上受到限制,所以地面建築只有4層,而辦公室全部都在地下。『文物在地上,人在地下』,是前任館長馬承源的決定,也正是他購得這批竹簡併推動了整理工作。最初,這批楚簡被發現於香港市場,上博搶救性購回。這批竹簡有1200余支,隨著整理、研究工作的進行,竹簡的數量也在變動,因爲有綴合等因素,精確數量難以確定。這批竹簡曾被認爲是近百年來發現簡牘中數量最大、內容極爲豐富的戰國史料之一。其中有【孔子詩論】、【恆先】等篇目,其學術價值令人矚目。自從第一冊2001年在上海發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目前已出版7冊。

  記者來到位於地下一層的辦公室,找到青銅器部的周亞研究員。他告訴記者,目前,上博簡按照整理出版的書籍的順序進行編排,裝入專門訂做的有機玻璃的盒子中,每一枚簡都夾在兩片玻璃中間,防止變形。周亞還介紹,全部整理完畢之後,博物館將會根據學者的研究成果再次調整簡序,希望能排出一個『相對永久』的順序,然後在有機玻璃盒子中充入氮氣封存起來,使其生命得以最大限度延長。說到保存,周亞提起馬承源的話:『這些竹簡如果我們不能保存好,50年以後可能就是一堆粉末了。』周亞還透露,上博簡的整理工作已經基本結束,2011年將出版第8冊。

  記者還獲准到地下二層的庫房觀看楚簡中的【孔子詩論】。竹簡被工作人員從庫房中取出,放在小車上推到專用的桌子上。在有機玻璃盒子中,已經脫水加固的竹簡顯得古氣氤氳,竹簡的顏色泛黃,字跡清晰,文筆纖細艷麗,有些像圖畫,頗具楚地風采。如果不是近距離地看,很難想像上面文字是多麼細小。據工作人員介紹,當時抄手是手執竹簡抄寫的,其專注情景可想而知。目前的研究已經細化到不同抄手的書寫特點這個層次。工作人員還介紹,上博簡的保護工作是在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之後進行的,同時也爲後來的竹簡保護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例子。

中南篇 湖湘之地簡帛多

  郭店簡公布後,在思想史、哲學史研究方面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有專門的討論會研究這批竹簡的意義和內涵。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曾經震驚世界。其中千年女屍和薄如蟬翼的衣裝,令人津津樂道。而記者更感興趣的是這裡出土的28種、總字數達12萬字的簡帛。目前,這批簡帛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中,其中大部分都在馬王堆的展覽中。包括【太一將行圖】、【五星占】、【易經】等一大批竹簡和帛書都在展覽,不過,解說員常常一帶而過,或者熱情地講述那篇記錄了一例今天看來並不科學的外科手術的帛書【五十二醫方】。大家更關心的是辛追夫人和漢代貴族的奢華生活。

  看罷馬王堆文物,記者又去漢墓所在地。經過古漢路,記者來到長沙馬王堆療養院內的漢墓遺址。這裡有一個大土堆,高達10余米,因爲狀如馬鞍,所以稱作『馬鞍堆』,後來被訛傳爲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得名『馬王堆』。由於是一個霰雪飄飛的下午,這裡人極少,只有不到10個遊客,與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區可謂天上地下。

  由於1號、2號墓都已經回填,目前供人參觀的是經過整理加固後的3號墓。該墓的墓主存在爭議,而且一爭就是30餘年,現在,一般認爲是利蒼和辛追的兒子第二代侯利g,葬於漢文帝十二年。著名的馬王堆帛書就是和遣冊竹簡、醫藥簡等一起,隨葬在槨室邊箱內的漆盒中。而今,在巨大的天棚下,只剩下一個深達17.7的墓坑。該墓坑爲長方形的豎穴,爲覆斗形,頗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方形漏斗。墓坑北側有墓道,底長5.8,寬5.05。由於長沙濕潤,又有頂棚保護,坑底因爲有自然生長的綠色植物和苔蘚而顯得生動鮮潤。

  除了震驚世界的馬王堆漢墓簡帛,長沙還是有名的走馬樓吳簡出土地。199610月,長沙出土了10余萬枚三國孫吳的簡牘,數量超過了我國歷來出土簡牘的總和,其內容爲吳國長沙郡所屬的縣(及侯國)的行政檔案文書,涵蓋了司法、財政、賦稅、戶籍等多個方面,對研究三國孫吳時期的經濟、社會等具有重大價值。目前,這批吳簡被保存在位於白沙路的長沙簡牘博物館,也讓長沙成爲發現和保存簡牘最多的城市。然而,似乎是出於某種難以說清的原因,長沙的簡似乎越出越多,而且很多處都是在古井中發現,這些新發現令長沙的紀錄一次次被自己打破。

  記者來到走馬樓,實際上就是在五一大道南面的一條街,不過這裡已經全部建成了商廈和辦公樓,一片繁忙、喧囂景象,旁邊地鐵的施工仍在進行。五一大道一線,已經出土了多處簡牘,這裡到底還有多少簡牘埋藏地下,令人一方面充滿遐想,一方面又擔心還沒有被發現的簡牘的命運。

  同樣位於中南地區的湖北省,也有令學術界興奮不已的竹簡出土。因爲這裡有戰國時期楚國古都郢(位於今湖北江陵北)的所在地。郭店簡就出土於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郭店村。這裡的紀山是楚文化的發源地。紀山鎮也是楚國貴族的墓葬集中地之一。199310月,荊門博物館對曾經被盜的郭店一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楚國竹簡和隨葬器物。此外,據學者研究,上海博物館的楚國竹簡和新近公布的第一批整理成果清華大學藏簡,都出土於郭店墓附近。據學者推測,因爲出土地相近、時代相近,並且同屬於楚系,它們與郭店簡可能有著『親緣關係』。

  爲一睹郭店楚簡的神韻,記者特意乘坐長途車,從武漢到荊門。一路上穿越荊楚大地,近距離觀看楚簡的來源地。車經過郭店村所在的沙洋縣,車窗外的地頭和屋頂還有殘雪,但是地里的青菜顏色分明,村子房屋一般是二層小樓,一座座分散在各處。到達荊門後,記者趕到位於白雲大道的荊門博物館參觀郭店楚簡。這批簡被保存在博物館裡的珍寶館中,與1994年也出土於郭店村的戰國女屍分居珍寶館的東西兩面。也許因爲是工作日,參觀者並不多。

  郭店楚簡放置在珍寶館東廳的玻璃窗中,震驚學術界的【老子】甲乙丙三個版本、【太一生水】、【成王之道】等都在其中,而且還有那隻物主、銘文都有爭議的杯子(到底是『東宮之杯』還是『東宮之師』)。根據形制,郭店一號墓的墓主當屬楚國 『士』這一階層。郭店的盜墓劫餘留下的竹簡和其他文物仍然豐富,特別是800多枚竹簡,反映了當時楚地真實的思想、學術情況,很值得學者仔細研究。郭店簡與上博簡一樣,以楚系文字寫成,文字疏朗而艷麗。這些簡性質不同,長短相異,反映了當時的學術狀況和制度。與這些很令記者看得入迷但是不懂的文字相比,更爲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內涵。郭店簡公布後,在思想史、哲學史研究方面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有專門的討論會研究這批竹簡的意義和內涵。迄今,郭店簡已經成爲研究者們重視的寶貴材料之一。

西北篇 居延故地出漢簡

  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以及紙沒有普遍使用的年代,簡帛是最重要的文明載體之一,它們上承甲骨和青銅器銘刻,下啟紙書,以其內涵與價值,吸引人們去解讀和構想那段歷史、那個『書於竹帛』的時代。

  結束中南之行,記者直接前往位於西北的甘肅酒泉和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等地。這裡是古代著名的居延所在地,是一片充滿傳說、文物遺址的神奇土地。

  正是因爲西北乾燥缺水的環境特點,這裡的漢簡才得以在沙土中保存下來而不致腐爛。從上世紀30年代起,『居延漢簡』爲人矚目。雖然在參加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瑞典人沃爾克・貝格曼之前已有多位探險家來到這片土地並且小有所獲,但是,1930年春天命運女神似乎特別眷顧貝格曼。在【考古探險手記】一書中,他記載了自己在『波羅桑齊烽燧遺址』附近意外發現並發掘漢簡的經歷:『在坐落在一個強侵蝕山頂上的烽燧和旁邊房屋廢墟下面,我發現有院牆的痕跡。當我測量這個長方形牆體時,鋼筆掉在地上。當我彎腰撿鋼筆的一剎那,意外發現鋼筆旁邊有一枚保存完好的漢朝硬幣――五銖。於是,我開始仔細四處搜索……第二天,從最東邊開始挖掘,很快就發現了窄條的木簡,其形狀大致與斯文・赫定在樓蘭古城找到的寫有一篇手稿的木簡一樣。斯坦因也在甘肅西北部和新疆發現過這種東西。』(【考古探險手記】,沃爾克・貝格曼著,張鳴譯,新疆人民出版社,第3738頁)正是這支鋼筆,牽引出了著名的『居延漢簡』的發現。貝格曼爲之激動不已,和同伴四處搜尋,找出了更多木簡。他甚至還注意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老鼠洞,『裡面有稻草、絲綢碎片、碎繩子和削下來的碎木頭。很明顯,在寫了字的木簡不必保存時,就用簡便方法把有字的表面削掉再重新寫字。』他還戲稱這些被老鼠拖回去的木簡碎塊,構成了一座屬於老鼠的小小『圖書館』。時年他只有27歲,是第二次來額濟納河流域進行考古。

  1949年以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機構在此地進行發掘,先後在敦煌懸泉置、今甘肅肩水金關和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甲渠侯官等地發現數萬枚漢簡。其中,在居延故地發現的被稱爲『居延新簡』。

  酒泉和額濟納旗都是因爲航天事業而聞名的地方。這裡地域廣大且荒涼也可想而知。在酒泉的肩水金關附近,公路兩旁的村莊極少,很多地方都是沒有任何植物覆蓋的荒野,偶爾能看到一些極爲低矮的植物或者稀稀拉拉的一片樹林。即使是晴天的中午時分,溫度也低於零下10攝氏度

  在額濟納旗政府所在地達拉呼布鎮以南24公里,就是著名的甲渠侯官遺址所在地。記者到達該鎮後,問了多位當地居民,都回答不知道有個『破城子』,只知有『黑城子』,即著名的黑水城。記者查看了地圖,又碰到兩位蒙古族的居民,才確認自己所在的位置確實離甲渠侯官不遠。爲保險起見,記者還是來到額濟納旗文物所,找到傅興業所長。他爲記者畫了一幅簡圖說明達拉呼布鎮附近烽燧和甲渠侯官的位置,並且向記者講述了這些居延文物的保護之難:額濟納旗面積廣大,巡查一次耗時多,消耗汽油也是一個大數目,而文物保護工作的經費又缺乏。告別他後,記者先是坐車向鎮南開去,在路上才發現近日在視野中的土堆,原來就是漢代的烽燧遺址。在距離甲渠侯官附近的地方,已能遠遠看到在路西面一個方形的影子。因爲公路兩旁已經沒有像樣的路,司機不想再前行,記者只好下車,步行走向烽燧和甲渠侯官。

  這裡地面平整,只是偶爾有起伏。滿地都是過去河流帶來的細小礫石,遠處則是稀稀落落的胡楊。漢代的烽燧遺址就在公路近旁,烽燧線和公路還有交叉。但是因爲已經傾圮、殘破,烽燧往往都只剩下一米多高,表面被沙礫掩埋,很像不起眼的小土丘,與周邊的景物難以分開。遊人和動物也不會特別留意這些小土丘,記者甚至看到一輛車開上烽燧遺址後留下的車轍。烽燧間隔1.3公里,兩兩相望,連成一條線,向南北延伸到地平線。

  傅興業介紹,漢代這裡是水草豐美的地方,所以才會有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激烈爭奪,至少在春夏季節戍卒視野中應該有更多的綠色。

  這些烽燧和城堡中,曾經出土了大量漢簡。甲渠侯官一城就有6000多枚。今天,這座遺址可以被描述爲殘垣斷壁,但是整個方形的形制還能看出。四周殘牆高處有一人多高,牆爲土質,記者進入之後,發現裡面原來分割爲多個室,令人遙想千年前這裡的軍事活動。

  記者沿著漢代烽燧的路線走回旗達拉呼布鎮,在與鐵路交叉的地方找到了一座烽燧遺址。這就是傅興業對記者特別提到的那座,因爲當初鐵路規劃時,路線恰好要經過這個烽燧,文物所與有關部門協商,最終形成了一個方案:在烽燧上面修建一座橋,這樣該烽燧得以保存。同樣因爲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保存下來的另一個烽燧位於檢察院大樓南面一角。記者找到它之後,覺得從審美的角度看這個土堆的確有些『煞風景』,但是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和可能埋藏其中的漢簡,確實不能不被人們加以保存。

  回到蘭州之後,記者來到甘肅省博物館。這裡展出的漢簡被安排在『甘肅絲綢之路』展區,在這裡能看到出土於武威的醫簡,也可以找到【禮記】等,甚至看到如【烏孫貴人傳舍制度簡】等著名的簡。所見的木簡,深黃中帶有些紅色,墨跡清晰。作爲歷史的遺存物,它們和其他文物一起記錄了漢代防禦匈奴、經營西域的宏大事業,也反映了古代絲綢之路傳遞的文明足跡。其中,【塞上烽火品約】因爲是烽燧管理的法令,備受研究者關注。

  記者一路循著簡帛的蹤跡,完成了這從南到北的長征之路。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以及紙沒有普遍使用的年代,簡帛是最重要的文明載體之一,它們上承甲骨和青銅器銘刻,下啟紙書,以其內涵與價值,吸引人們去解讀和構想那段歷史、那個『書於竹帛』的時代。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