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迎接世界博物館日:探秘遼河流域史前文明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5-18 00:00|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701| 評論: 0|原作者: 李韻|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中華文明起源展】展品彩繪陶罐。本報記者 李韻攝 在『 5 ・ 18 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記者提前一天搶先探訪了於 5 月 18 日 正式開展的【遼河尋根 文明溯源― ...

【中華文明起源展】展品彩繪陶罐。本報記者 李韻攝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記者提前一天搶先探訪了於518正式開展的【遼河尋根 文明溯源――中華文明起源展】。

該展覽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展覽,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遼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展。一進展館,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寧首先就遼河史前文明在中華文明版圖中的地位給記者作了一些知識普及。她說,2004年正式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發現:遼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距今8000年前,這裡就已經出現了龍的形象和成熟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壇、廟、冢』宗教禮儀性建築群,更是5000年前『古國』的象徵。以後,這裡又經歷了以夏家店下層文化爲代表的『方國』時代,最終匯入統一多民族的秦漢帝國。遼河流域由古國―方國―帝國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是中華文明起源多源性的生動體現。

8000年前的『偶像崇拜』

走進展覽的第一部分『家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石磨盤和石磨棒。劉寧介紹說,這是8000年前的先人用來爲穀物脫殼用的。旁邊那盤同時代的、已經炭化的穀物也足以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

『這上面刻畫的是龍。』劉寧指著一塊紅色陶片說。陶片不大,但殘存的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類似龍的圖案。這說明,早在8000年前,遼河流域已開始出現龍的形象。

一尊十分不起眼的女性石雕『獨居』一個展櫃,顯示出其不凡的身世。據劉寧介紹,它出土時立於室內中央火塘後面,是一尊與原始宗教密切相關的女神像。劉寧笑言:『這可是8000年前的偶像崇拜喲。』據了解,女神崇拜現象在遼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中流行已久,女神像其實就是神靈的人格化形象。她往往被賦予『生殖女神』、『家庭守護神』、『灶神』、『火神』等多重神格。從學術的角度看,從萬物有靈爲核心的原始宗教發展到神被人格化階段,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神秘微笑的紅山女神

其實在遼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中,女神的形象一直貫穿著。在展覽第二部分『古國』中,著名的紅山女神頭像就是不能不看的展品。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說:『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展櫃裡,這尊女神頭像帶著一絲古拙而神秘的微笑。頭像出土於牛河梁女神廟,年代距今55005000年,彌足珍貴。她接近真人大小,用黃粘土摻草禾塑成,外表打磨光滑,面部塗了紅彩,雙眼用玉石鑲嵌而成。她是神化了的祖先形象,這一時期的原始宗教已經由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發展到了祖先崇拜。世界各地區的民族也都經歷了女性地位顯赫的歷史階段,在歐亞非以至中南美洲都有女神的發現,但形體較小,像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這批真人大小的女神塑像,還是首例。

除了女神廟,考古發掘還在牛河梁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壇廟冢』祭祀禮儀性建築、成組的女神像和以龍、鳳、人等爲題材的玉器群,毫無疑問,這裡已形成一處史前宗教聖地和政治中心,表明紅山文化以高度發達的原始禮制與神權,跨進了古國時代。

紅山文化爲世人熟知的代表性文物,恐怕要屬玉豬龍、C形玉龍了。但在展廳里,記者驚奇地發現,這裡還有玉鳳。常見的紅山文化玉鳥多爲正面展翅造型,但這件卻爲側面回首臥姿,卓而不群的造型,顯現著百鳥之王的不凡氣度。劉寧說,幾千年來龍與鳳一直被視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而牛河梁遺址同時發現了玉龍與玉鳳,不能不令人嘆爲觀止。

酷似青銅器的陶罐

曾有人認爲青銅冶煉技術不是中國自創的,而是『舶來品』,但展覽第三部分『方國』中的一件青銅器反駁了這種說法。這個『青銅連柄戈』出土於遼寧錦州,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它通長80.2厘米,重1105,柄、身連鑄,戈柄上鑄有菱格連珠紋,規整精細。劉寧表示,這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先人已掌握了鑄造青銅容器的技術。這件出土於渤海灣北岸的銅柄戈,不僅具有夏到早商時期銅戈的基本特徵,而且爲戈頭與銅柄連鑄,極爲罕見,應是軍權與王權結合的產物,也是夏商時代渤海灣北岸強盛發達的方國的產物。

『這不是韭穡俊奔欽咧缸乓桓鏊得髖莆『彩繪陶罐』的展品問。劉寧微微一笑,道:『這是陶做的,但確實與青銅的酒饜我恢隆!繃珊恿饔虻南募業晗虜鬮幕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至商早期。這件器形與夏商的青銅疽恢隆⑶一ㄎ埔燦肭嗤器相仿的陶罐,說明這兩處文明是各自發展又相互影響的。

展廳里模擬的場景生動直觀地告訴觀眾,夏家店下層文化已經擁有呈立體分布的城堡群,還有彩繪陶罐、青銅器、仿銅陶製禮器,以及成組的玉器。這一切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等級、禮制已經形成,是能與中原的夏王國爲伍的北方強大方國。

連結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作爲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從2001年的預研究,到2004年的正式啟動,再到2008年底第二階段結束,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探源工程的預研究(20012003年)、探源工程第一階段(20042005年)和探源工程第二階段(20062008年)。該項目的正式名稱爲『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其目標是多學科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研究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過程、背景、原因、特點與機制。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