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全集式圖書,不應成為名利工程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5-26 00:00| 發佈者: 夏知| 查看: 1996| 評論: 0|原作者: 賈夢雨、顏雲霞|來自: 新華日報

摘要: 進入 5 月份,各類圖書展銷、學術會議、文化慶典等活動多了起來,與之相隨的是,各類『合集』、『文集』、『叢書』也是層出不窮。一方面,一批文化含量高、品牌價值高的全集式圖書得以集中呈現,類似南大出版社出 ...

進入5月份,各類圖書展銷、學術會議、文化慶典等活動多了起來,與之相隨的是,各類『合集』、『文集』、『叢書』也是層出不窮。一方面,一批文化含量高、品牌價值高的全集式圖書得以集中呈現,類似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等,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自我標榜『文化長城』、『浩大工程』卻內容平乏的全集式圖書泥沙俱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出版界、文化界乃至社會各界的浮躁之風。

跟風出版,一網打盡玩通吃

  記者一位從事圖書營銷的朋友,這段時間在全國各地『趕場子』,參加了多場圖書展銷活動,一路看下來,她驚嘆於如今圖書出版市場的『集束式』跟風已經到了何種地步:【非常道】後,有【非常人】、【非常事】、【非常言】;【明朝那些事兒】後,有【唐朝那些事兒】、【清朝那些事兒】、【民國那些事兒】。你出了【哈佛家訓】,我也來個【哈佛家訓】,或者【哈佛家訓鑽石版】,你出了【哈佛家訓Ⅱ】,我就一氣出到【哈佛家訓Ⅶ】;你出了【小故事大道理】,我就跟幾十個【小故事大道理】……同類型的跟風之作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隨之而來的升級版當然就是『全集』了:【小故事大道理】火了,【小故事大道理全集】上馬;【哈佛家訓】高占暢銷排行榜,那就推出【哈佛家訓全集】,或者乾脆來本【哈佛家訓大全集】,或者【哈佛家訓精華全集】……這些標以『全集』的圖書,往往很受市場追捧。南京新街口新華書店營銷部趙向東女士告訴記者,生活類、勵志類、保健類全集式圖書是書店的暢銷書,讀者踴躍購買,常常蟬聯暢銷書榜。

  為什麼跟風的『全集式』圖書依然能贏得市場青睞?南京一家出版社編輯白娟為記者釋疑:圖書冠以『全集』、『大全集』、『精華全集』之名,再附以『精華升級版』、『超值白金版』、『XX機構權威認證』、『XX名人傾力推薦』等標籤,給讀者『大而全』、『全而精』的印象,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從出版社的角度來說,合集、文集、文叢、叢書等,很多時候是為了規模效應和品牌價值,就好像專門造了一個『籃子』,把一類書往裏面裝,這樣,無論是做銷售,還是樹品牌,乃至於宣傳推廣,都比較方便。『如今,為了一網打盡玩通吃,一些出版社往往會牽強附會,生搬硬湊,這樣的全集往往良莠不齊,嚴重誤導讀者!』白娟強調。

倉促上馬,你追我趕為名利

  四五月間,記者參加了多場新書發佈會、作品研討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健在的作家、學者年齡也不過四五十歲,就出版了個人作品全集,或數量接近於全集的多卷本文集,這顯然有悖於出版界的慣例。一般來說,作家、學者等個人作品全集,大多是作者去世後才編輯出版。如魯迅逝世後,日本文學界便迅速編輯七卷本【大魯迅全集】,由日本創造社於1937年公開發行。中國國內,也在1938年由當時的魯迅紀念委員會編輯出版了20卷本的【魯迅全集】。

  『人還活着,年齡又不大,就急於推出洋洋灑灑幾十本全集,究竟給誰看?以後的新作怎麼辦?』讀者常斌感慨,『況且,這些出全集的人士,能保證自己的作品部部精妙絕倫,都有人爭着看嗎?其作品的價值能否達到需要全面研究的水平?』

  除了文學界,全集式出書在學術界也很常見。南師大一位教授私下告訴記者,『為了評績效評職稱,在特定的季節,各種「論文全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這種堆砌研究成果的「全集」往往是某些人晉升的資本。』這些短時間內冒出來的『全集』有多少學術價值當然有待商榷。這位教授開玩笑說,『一篇剽竊論文是一塊爛磚;一本剽竊論文的集著就是一個豆腐渣工程!』而各種學術研討會,也是催生『全集』的溫床。南大青年學者小林透露,他半年前參加了一個研究項目的開題研討會,半年後就收到了十來本這項專題的論文全集,『簡直匪夷所思!』他感慨道,『為了儘快落實項目資金或完成某項「文化工程」,出論文全集就像搭火箭一樣。』

  出書者『急不可耐』,出版機構也樂得『順水推舟』,甚至再煽煽火,讓全集式出書快些,再快些。對很多出版社而言,『全集』情結似乎是天生的。因為,圖書館或資料室是大客戶,而他們買書,都是整套整套地購買。這樣一來,一些出版社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意識:無論什麼題材的圖書,出文叢、文集、合集,就能保證多銷售,多賺錢。於是各種全集紛紛上馬,有的出版社甚至把一本書分拆開來,再注水,然後『整體包裝』,儼然成了一套新『叢書』,再到圖書市場逐鹿爭雄。

政績驅動,塗脂抹粉抬形象

  如今,在所謂文化尋根與經濟發展的名義下,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節慶活動、公祭活動、民俗活動等等。這類活動前後,組織方往往會組織各種力量,集中推出一系列圖書:『某某節慶1234』、『某某子與中華文明上、中、下』、『某某民俗與某某精神甲說、乙說、丙說、丁說』……這類全集往往規模宏大、包裝精美,以此體現活動的規格與檔次,為形象工程塗脂抹粉,增光添彩。

  南大一位教授告訴記者,進入5月份以來,他每天都會受到各種邀請,連軸轉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他對記者說,他最大的負擔就是每次參加活動後,總會獲贈一套全集,有的三四本,有的十幾本,拎在手裏沉甸甸的,最重的一套全集,足足有十幾斤重。這些全集,往往都是正規出版社出版,定價動輒數百上千,幾乎全部用來贈送嘉賓。翻看這些全集,往往是東拉西扯,隨意堆砌,充滿了浮誇之風、聳人之言,更不要說還有很多常識性的錯誤。每次參加完活動,他總為如何處理這些全集犯愁,扔掉吧,太浪費,況且,良心上也感覺辜負了人家的一番好意,拿着吧,車馬勞頓,實在不方便,帶回家也不知道往哪裏擱。

  這樣的全集,由於有很好的資金保障,無論主辦方或者出版方,往往樂此不疲。有的出版社甚至於專門組織力量,對各類政府機關『攻關』,一個項目拿過來,往往意味着豐厚的利潤。而對主辦方而言,最關鍵的是,這樣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抹上了『人文』、『文化』的光環,顯得『有品位』、『有內涵』。至於活動之後,這些書到底去了哪裏,他們並不關心。為了把活動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當然也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一些政府機關還會通過各種渠道,把這些書攤派到下面的各級機關、社會團體、醫院、學校等等。因而,一些辦公室中,三天兩頭有人來發書,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幾年下來,辦公室裏就堆滿了沒人翻的全集。

  這類全集式圖書,與市場無關,我們在書店也找不到它們的身影,但它們卻有超越市場的魔力,不但利潤豐厚,而且被賦予『文化工程』的美名。究其本質,這樣的全集式圖書,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政績衝動與文化浮躁。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