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後,高校的錄取情況再次引發全社會的關注。但近年來,各省『超級中學』崛起、高校中戶籍為農村的學生比重下降、省區間入學機會差異等問題不斷出現,讓人們不得不深思:我們應該給那些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學生們一個怎樣的『高校夢』和『中國夢』? 省級『超級中學』崛起 『我們班有 11個同學拿到了北大清華的自招加分,全省文科也只有20個。』畢業於陝西某省級重點中學的小航說,他本人也順利通過了清華的自主招生考試,現在是清華的大一學生。 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科零字班,來自湖北一所縣級中學的小洲,沒有通過北大的自主招生,是『裸考』到清華的。他經常看到那些來自省重點中學的同學們舉辦規模浩大的校友聚餐,他感到有些形單影隻,因為他的母校已經好多年無人考入清華北大了。 高考成績十分優秀,高分學生集中且考入名校人數較多,這些重點中學中的『重點』可以稱之為『超級中學』。在不少省份,北大清華招生名額的一半都被少數幾所高中占據,名校競爭呈現明顯的『超級中學支配格局』。 『超級中學』大多集中於省會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來自本市,另一部分從周邊地區吸引而來。這類中學數量不多,卻幾乎壟斷該地區的優秀生源和教師,加之擁有較多的經費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績連年優異,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 以陝西省為例,陝西目前有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兩所『超級中學』,均位於省會西安。2008至2010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華的人數,占全省的比例分別為32.4%、39.6%、36.1%;高新一中分別為20.2%、22.5%、26.1%。去年兩校各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華,合計占全省名額的62.2%。在過去7年產生的15位文理科狀元中,也有11位出自這兩所學校。 近些年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使高校選拔制度更加多元,但由於中學聲譽和往屆生源質量等因素,高校的推薦名額往往由『超級中學』占據。比如,去年北大清華在陝西自主招生名額的98.9%、保送名額的97.3%,都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即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西安鐵一中、西安交通大學附中、陝西師範大學附中――編者注)壟斷,其中西工大附中一所學校的保送、自招名額就占到全省的五成左右。 來自『超級中學』的小航說,高考名師的指點、同學間的互促、內部資源的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超級中學』通常有較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能很快適應大學生活。普通中學由於條件限制和升學壓力,很少有機會去搞『英語辯論』、『藝術節』等活動。小洲回憶:『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課、每周只有半天休息,學校生活比較單調,同學們要上好大學唯有靠加倍的刻苦努力。』 『超級中學』的優勢還體現在信息上。高考結束後,小航所在的『超級中學』吸引了清華、北大、復旦、上交、人大、南大、南開、浙大等眾多一流高校前來召開諮詢會。某所著名大學只能占據他們教學樓的一個拐角,而這所高校也到過小洲母校宣傳,卻是名頭最大的高校。『超級中學』的諮詢會上,各高校以現場簽約承諾錄取的方式吸引高分考生。普通中學的考生則難以享受這樣的待遇,往往不得不跑到『超級中學』『蹭場』,以獲取錄取信息。 從全國範圍看,與東部相比,中西部教育資源集中程度更高。以2010年各省考入清華大學人數最多的兩所中學為例,計算兩校占本省清華錄取名額的比重,西部的新疆、陝西、寧夏、青海分別占43.2%、59.6%、55.6%、59.1%,而東部的浙江、山東、江蘇、廣東分別只占19.3%、9.0%、17.0%、15.3%。這說明在西部『超級』二字更加名副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富,而西部地區教育欠發達,從而導致教育資源更為集中。 哪些因素使名校中的農村生源不斷下降 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 學者王莉華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城鄉差異】一文顯示,1992年、1995年和199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分別是18.3%、20.1%和19.0%,始終徘徊在20%左右。北京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則分別是22.3%、20.9%和16.3%,出現了逐漸下降的趨勢。如今國內一流高校學生中的城鄉比例到底如何? 由於官方統計資料不便獲得,我們採取了分層抽樣調查的方法。以2010年入學的清華新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2010級學生的人數,大致以1/6的比例發放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表示自己戶籍在農村的學生比例僅為17.0%。而同年全國高考考生中,農村生源的比例高達62%。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城市化的發展,有相當多的農村戶籍學生,已經進入城市生活、學習並參加高考。若單純計算農村地區的學生,在一流大學中所占比例會更低。 城鄉差距首先體現在中學的教育環境上。2008年,有5918所普通高中位於城市,7526所位於縣鎮,位於農村的僅有1762所。農村學校的硬件、師資、生源無法與城市同日而語。近年來,自主招生、特長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寬了高校選拔渠道,農村考生卻難以從中『分一杯羹』,因為農村學生獲得藝術、體育、奧賽等『補償教育』的機會不多,自招試題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試成本,也讓很多農村家庭的學生望而卻步。 城鄉家庭在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上的差異,也加劇了農村學生比重下降的趨勢。2008年,我國城市人均年收入是農村的2.55倍,城鄉家庭在經濟收入上的顯著差距,意味着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儘管高校資助貧困生的力度不斷加大,清華大學等名校都做出『不讓一個勤奮有志向的學生因貧困而輟學』的承諾,但在高中和大學階段不斷增加的教育開支,無疑成為農村家庭的沉重負擔。 社會學研究表明,家長的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響。清華大學大一學生小陳的母親是一名教師。能考入清華,小陳認為母親功不可沒:『中考後,她堅決支持我到省會上重點高中。她說現在的花費、不便都是次要的,關鍵是進入最好的高中。我高三時,她會通過書店和網絡搜集複習資料、了解招生信息。媽媽還一直幫我排解壓力,讓我在高三也能保持輕鬆心態。而我的一名初中同學,她的母親只有小學文化,雖然也很想幫女兒,但她唯一能給女兒提供的,只是頓頓做好吃的。那位同學高三壓力很大,卻只能跟我交流解壓,而這本來應該是家長要做的事。』 我們在貴州支教時發現,那裡的孩子對未來懷抱美麗的夢想,他們希望成為律師、記者、科學家。但他們將來也許會面臨上好大學更加困難的現實。讓人振奮的是,清華大學今年首次在新疆、甘肅等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了自主招生的B計劃,在申請條件、考試費用、評價體系上給予農村學生支持,更加重視他們的成長經歷、心態志向和學習能力。我們希望,今後類似的舉措能夠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 入學名校的省際機會差異顯著 『我們河南今年有85.5萬考生,考入名校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小陳感嘆。高校在各省的錄取名額以及考生入學機會的巨大差異,也一直是社會熱議的焦點問題。 在我國,全國招生的高校在各省都有大致固定的招生名額。由於各省教育水平、考生人數、錄取名額不同,考生客觀上進入高等院校的機會存在顯著的差異。我們提出了各省『入學機會指數』這一概念,來測量和比較同一高校在不同省份招生錄取上的差異。入學機會指數的計算公式是:各省入學機會指數=招生比例/考生比例。 經過計算,北京市2007~2010四年的入學機會指數平均為15.97,排在第二位的天津市就落到了3.42。入學機會指數最低的廣東省和河南省均為0.45,是北京的1/35。這意味一名北京考生和一名河南考生,即使其他條件完全相同,北京考生進入清華大學的機會是河南考生的35倍。 這幾年北京生源減少導致招生計劃數有所下降,但入學機會指數卻從2007年的 入學機會指數可以反映出考生進入某大學機會的大小。指數大於1的省市,說明考生進入該高校的機會大於全國平均水平,可以被稱為『超代表考區』,該區考生是高考機會的受益者;指數等於1的被稱為『正常代表考區』;而指數小於1的省市則被稱為 『欠代表考區』,這裡的考生可以視為高考機會的受損者。 通過對清華大學2007~2010年招生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除北京外,成為『超代表考區』的還包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福建、青海、寧夏、海南等九個考區。 屬於『正常代表考區』的有山西、內蒙古、浙江、湖北、湖南、西藏、陝西、重慶八個考區。 屬於『欠代表考區』的有河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新疆十三個考區。 入學機會指數可以和各省錄取分數線結合起來分析: 分數線與機會指數都比較高的省份有黑龍江、吉林、遼寧、重慶、內蒙古、陝西; 分數線低而機會指數較高的省份有北京、青海、寧夏、西藏; 分數線高而機會指數低的省份有山東、河南、河北、浙江、廣東、安徽; 分數線和機會指數均低的省份有新疆、貴州、甘肅、雲南、江西、四川。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校招生中的省際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的錄取名額、機會指數及分數線上。這其中有歷史因素,也受到地區經濟、教育水平和相關政策的影響。其實,教育公平存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公平和區域均衡發展的實質公平兩個方面。在當前發展程度下,一味採用全國統一分數線的方式追求形式公平,也許並不符合實際,促進區域間經濟、教育的均衡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教育是國之大計,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促進社會流動、增進社會公平。正如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所言:『我們應當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向上流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即只要是中國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論是偏遠地區農民的子女還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都可以憑藉自身的才華和拼搏,改變命運。』這也是我們這些清華新生進行這項研究的最終願望。 王斯敏 周航 陳美詩 朱蔚怡 雷常洲 (作者均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科零字班本科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