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漢學家饒宗頤先生爲本課題最終成果題寫的書名 自1899年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甲骨文已成爲了解和探索中華文明的關鍵橋梁,甲骨學也作爲『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成爲中國文史哲研究領域的顯學之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甲骨文基礎字形整理研究】,將在課題組主要專家花費10年時間取得甲骨文整理研究成果【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面、綜合的整理與研究,最終爲學術界提供一部代表21世紀甲骨文研究水平的甲骨文字形彙編工具書――【甲骨文字彙】。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將對現有甲骨文材料進行全面梳理,整理任務囊括迄今已出土的全部甲骨文資料,其中除2006年前公布的【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補編】、【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英國所藏甲骨集】等9部著錄外,還包括2008年以來發表的【殷墟甲骨輯佚】、【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及近期即將公布的【小屯村中南地甲骨】,可謂資料齊全。 二是甲骨文雖然已處於漢字的早期成熟階段,但構形仍在發生、發展變化中,特別是以形聲字爲主的漢字構形主流尚未呈現,因此形體不定、方位不定、異體眾多是其構形特點。課題將總結梳理百餘年來甲骨文字形整理研究成果,充分吸收最新學術觀點,特別是近年利用戰國文字上溯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參考從分期、分組、分類,即縱、橫兩個方面取得的成績,提供較爲準確的文字隸釋,同時標註出古今字或通假關係,以求全面反映商代甲骨文字的本來面目和演變規律,爲深入研究甲骨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採取並修正日本學者島邦男先生首創的以甲骨文字形爲基礎分別部屬的部首分類編排方法,以形歸類,重新確立偏旁部首。同時通過最終成果給學術界提供目前所見甲骨文單字的準確統計數字,力求客觀反映殷商時代甲骨文的用字情況。 四是目前甲骨文字形著錄多以手工摹寫爲主,存在字形失真、訛誤的缺憾。課題組將利用浙江大學在計算機圖形處理方面的先進技術,採用計算機編碼、文本挖掘、資料庫等數位化時代的先進文字處理技術,截取全部拓本字形,並按字形歸類篩選,保證原字形的準確度和覆蓋率,有效推動甲骨文字形著錄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同時,通過建立甲骨文字形圖像資料庫與多種形式的檢索系統,在檢索、存儲等方面大力推進甲骨文資料研究與利用,並爲今後建立『甲骨文資料資料庫』及編著【甲骨文全文引得】奠定堅實的基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