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演變史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8-25 00:00| 發布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591| 評論: 0|原作者: 吳光|來自: 【中華讀書報】(2011年08月03日 15版)

摘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武漢大學黃釗教授撰著的【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史論】(以下簡稱【史論】)一書。該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傳統德育學說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古代(從先秦至鴉片戰爭前夕)不同歷史時期、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武漢大學黃釗教授撰著的【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史論】(以下簡稱【史論】)一書。該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傳統德育學說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古代(從先秦至鴉片戰爭前夕)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派、不同思想家的德育思想,作了深入的發掘、總結,從而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發生、發展與演變的歷史,不失為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中獨具特色的優秀力作。

  全書洋洋130餘萬言,涉及古代思想家共120餘人,分為上、中、下三篇,計36章,分別對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德育宗旨和德育目標的構想,關於德育理論和基本內容的設計,關於德育原則、途徑、方法的種種思考,作了系統而深刻的理論闡發。這對於全面認識中國古代德育學說,對於有效探索和把握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活動規律,對於豐富社會主義德育理論和推進當代的德育實踐,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借鑑意義。

  【史論】至少有以下幾大特點值得肯定:

  第一,體例鮮明獨特。德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德育,僅指道德觀教育;而『廣義』的德育,則是道德觀教育和宇宙觀教育、政治觀教育的綜合。從廣義德育的角度立論,可以說【史論】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廣義德育發生發展歷史的著作。它從內容上擴寬了『德育』之『德』的包容量,深化了人們對『育』的認識。

  第二,內容豐富充實。【史論】內容涵蓋面寬、信息包容量大。一是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夏、商、周等上古時代。二是比較重視對先賢德育方法的發掘與總結。全書有關德育方法的論述,約占六分之一的分量。將之串聯起來,幾乎可以構成一部獨特的【中國古代德育方法史】。三是注重發掘中國思想史上被遺漏的思想家的德育思想。如秦漢之際的黃老道家與法家李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傅玄、劉晝、顏之推、北宋的司馬光等儒家學者,本是很有成就的學派或學者,但過去有關思想史的著作,卻鮮少提及。本書對他們分別作了專題研究。

  第三,方法科學得體。在方法上,【史論】堅持了三個『注重』:一是注重歷史與邏輯的結合。在這方面,【史論】作者極為用功。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儒、佛、道多種思潮並起,相互交織,呈現出某種混亂無序狀態。為了梳理這一時期的德育思想史,該書重點安排了以下五章:(1)【魏晉玄學家的德育思想】、(2)【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學者的德育思想】、(3)【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學者的德育思想】、(4)【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學者的德育思想】、(5)【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批判思想家的德育思想】。通過這五章的編排,把魏晉南北朝時期學術分野的情況客觀地展現了出來,這符合歷史主義的要求;同時,在具體闡述中,又注意揭示玄學與道教的關係,佛學與玄學的關係,儒學與佛、道的關係,道教與佛教的關係,以及社會批判思想家對玄學、佛教和道教的批判。這就較為深刻地揭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發展的相互關係及其內在邏輯。從而堅持了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二是注重『史』與『論』的結合。這裡說的『史』,指的是本書所系統闡述的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所說的『論』,指的是作者在本書中對思想家們所創建的德育學說所作的評論。作者認為,正確而客觀地歸納、概括思想家的德育理論創造,這是『史』的要求,也是本書核心內容之所在,應當特別用功去做;與此同時,在書中對思想家們的理論創造作出畫龍點睛式的評價,也不可忽視與怠慢。三是注重史料的考訂。史料考訂是史學研究堅持去偽存真的必要手段,【史論】在這方面也頗為用功。

  此外,該書在發掘傳統德育學說的現實價值方面、在對歷代思想資料的歸納演繹方面、在注意研究思想史所對應的社會背景方面、也極具功力,令人讀後受益良多。略感不足者,是【史論】忽略了對先秦陰陽、五行學派的德育思想論述,在漢唐德育思想研究中則缺少對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家德育思想的比較研究。而古代陰陽相養、陽尊陰卑、五行相生相勝相剋的德育理論,今文經學的『天人感應』論、古文經學的『實事求是』論的德育論述方法對於中國思想史與德育史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在這裡,筆者要特別讚揚【史論】作者黃釗先生孜孜以求、無怨無悔的學術精神。黃釗是著名學者,但不是學術明星。在當今這個充滿市場經濟遊戲規則,處處講功利、拼業績、爭項目、求獎勵的社會風尚下,黃釗先生卻淡泊名利、艱苦為學,終於修成正果,完成大著。正如其『自序』所說:『多年來,雖年老體衰、眼花耳閉,卻迎寒送暑、孜孜以求。直至「衣帶漸寬」、「鬚眉變白」,也無怨無悔。總的感受是:十年寒與暑,溫涼我自知;甘為孺子牛,躬耕未敢辭』,『曹孟德曾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來表達其晚年的壯志豪情。我不敢以其志自比,但樂意向他學習,力求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是一位古稀老人勵志向學高尚情操的自我表白,是孔子讚賞的『學者為己』真精神的具體體現。那些視學術為畏途的青年或以學術謀私利的明星,真該由此得到一些啟示或教訓了。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