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聯合職工大學國家圖書館分校的首批文物鑑定與修復(古籍鑑定與修複方向)專業的學生畢業,這也是北京市首批古籍修復專業畢業的成教生。 國圖培訓中心負責人閆征介紹,在前不久剛結束的『中華典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上,觀眾目睹了國家圖書館專業人員修復殘損古籍善本的精湛技藝。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項目傳承人杜偉生認為,古籍修復是個新興職業,如果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矛盾能夠解決,古籍修復將迎來一個美好前景。 據了解,2009年,國圖分校立足自身優勢,在成人高校中首次設立古籍修復專業,當年面向社會招生。通過兩年多的專業學習,今年共有45名學生順利畢業。同時,10余位已具有本科、研究生學歷的『旁聽生』也結束了學業。 專業畢業生要提前一年『預訂』 據了解,國圖分校古籍修復專業的首批畢業生中,有的簽約專業古籍修復公司,有的在公藏單位負責文獻保護整理,有的加入了民間修復保護單位,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修復珍貴文獻。一位被校方推薦到修復公司的畢業生說,在校學習期間,有幸師從國家圖書館的杜偉生等古籍保護與修復行業的專家,開闊了眼界,掌握了技能。 業內人士稱,目前古籍修復人才特別緊缺。這些年,全國只有江蘇南京莫愁中專學校等少數學校有古籍修復專業。 19歲的小許就畢業於莫愁中專學校古籍修復專業,現在她和同事每天坐在古舊書籍修復室里,熟練地一揭、一溜、一壓,一頁頁破損嚴重的古書便基本恢復了原貌。她說,上職校前她根本不懂什麼是古籍修復,是從事文物鑑賞工作的舅舅指導她報的這個專業。如今,她成了圖書館、博物院和文物保護單位爭奪的對象。 據該校負責人介紹,南京莫愁中等專業學校瞄準高校、圖書館急缺古籍文獻修復人才的現狀,在全國率先開設了圖書文獻修復專業(古籍修復專業),邀請南京大學、南京圖書館的一些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授課教師,首批學生在畢業前一年,就被來自新加坡以及我國台灣、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高校和圖書館『預訂』一空。 人才緊缺,望擴大招生 據了解,全國各圖書館、博物館收藏的古籍文獻共計3000萬冊左右,其中大部分殘破情況嚴重,亟待搶救性修復,而全國的古籍修復人才總共不足100人,而且年齡大多在40至50歲之間,技藝傳授方式也多為師傅帶徒弟。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說:『除了傳統的師帶徒形式之外,古籍修復的傳承要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把以前經驗層面的東西進行總結、梳理,上升為理論層面,成為一個規範的學科。』他說,『只有吸收和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這門古老的技藝才能保持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當前在全國開設有古籍修復專業的學校中,畢業生多為中專或大專學歷。而在本科層次教學中,此類人才比較緊缺。目前,只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生中開設古籍修復相關課程,內容涉及古籍整理、外觀修復等,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在本科生層次開設古籍修複課程,教師由國圖專家 據了解,為了加大對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力度,首都聯合職工大學國圖分校將立足北京,以業內較強師資做保證,注重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今年成招中,該校繼續設置文物鑑定與修復(古籍鑑定與修複方向)專業,計劃招收30人,希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這方面人才。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