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近日,台灣台東知名景點 『水往上流』植物園裡,30株皇冠龍舌蘭的四五百片葉片遭大陸遊客刻字留言。葉片上,有人寫 『XX省XX到此一游』,也有『青山白雲好風光』。
飽暖思暢遊,暢遊喜塗鴉――這也算是諸多國人富起來以後的共性表現之一了。而對於『旅遊塗鴉』,有人歸之為『素質問題』,有人斥其為『行為陋習』。在我看來,倘若要杜絕這樣的塗鴉習慣很難,不妨順勢而為,變堵為疏,試着給它一個『留言文化』的出口。 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涵養了國人善於吟詩誦詞的特性。回顧歷史長河留下的燦爛詩詞經典,有不少是先人遊興大發時創作的精彩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今日的遊人雖然很多只是寫一些直白的感受,其隨意刻畫的 『旅遊塗鴉』與文明的要求也頗存衝突,但若一概迴避風俗傳承,一味批評『游品不端』,似乎也顯得思維守舊與管理僵硬。 綜上所述,給『旅遊塗鴉』一個『留言文化』的出口,並不是胡言亂語和異想天開。『塗鴉』如何才能成為『文化』?聽上去很難,但也未必不可行。既然現今的旅遊業界常常把導遊要務歸納為『吃、住、娛、游、購、玩』,那麼出於增添一些文化氣息考慮,為啥不能加上一個『塗』或者『寫』呢?比起那些動輒需要大量花費的旅遊設施投入來說,建一個『塗鴉角』或一面『塗鴉牆』的成本,應該屬於『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吧。 引導遊客 『規範化塗鴉』,不只是一個提供『留言文化』出口的問題。近些年來,各地方的風景名勝區紛紛採取重金徵集 『形象廣告語』的方法,以圖打響自身招牌,吸引更多遊客。思路稍作引申,旅遊景區『留言文化』的鼓勵與興起,不正是一項『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針對之舉嗎?可見,觀念變一變,『陋習』也是寶。不雅的『旅遊塗鴉』,完全有可能成為獨特的『留言文化』。 來源:遼寧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