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一棵樹烽燧遺址發現的西漢木簡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春秋寨全景 跋涉千山萬水 走進千家萬戶 道出千言萬語 歷盡千難萬險 造福千秋萬代 成果 歷時5年,近15億元經費投入,近5萬名普查隊員,近80萬處新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一連串的數字代表着沉甸甸的成果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研究更沒有決策權。各種問題的解決都取決於正確的決策,而正確的決策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周密調查。為全面了解國家的文化資源,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徵、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基本情況,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為規劃管理提供依據,國務院於2007年4月下發【關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在『十一五』期間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各地區、各相關部門和各級普查機構,堅決執行中央決策部署,科學組織、統籌協調、密切配合,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南方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高質量完成了各階段的普查任務,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 不可移動文物總量: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不包括港澳台地區,以下同)。 數量變化:在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6001處,複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30721處。新發現登記占登記總量的69.91%。 類別構成:古遺址類193282處,古墓葬類139458處,古建築類263885處,石窟寺及石刻類2442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141449處,其他類4226處;分別占登記總量的25.21%,18.19%,34.42%,3.19%,18.45%,0.55%。 普查到達率和完成率均為100%。從總量看,我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過200%;從增量看,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占到登記總量的69.91%。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國務院部署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當前我國最大規模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是確保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工作,普查成果構成了一個豐富的文化資源寶藏,普查進一步廓清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基礎信息和翔實數據,包括總量、分布、類型、年代、所有權、使用情況、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保護級別、保護狀況、破壞因素等,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意義。 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嚴格規範普查工作,確保普查進度與質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建設保證良好的秩序,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普查過程中,各級普查機構通過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信息報送制度、專家諮詢制度、質量控制制度、調查資料檔案管理制度等多種方式,嚴格規範普查工作,確保普查進度與質量。 5年來,國務院三普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文物局下發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方案及相關標準規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央本級普查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信息報送制度】【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建檔備案工作規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資料檔案管理規定】等十幾項規章制度,並通過印發通知、簡報,組織培訓、試點觀摩,召開質量控制會議、專家研討會、檢查驗收等方式,及時統一認識和工作方法,確保普查成果嚴肅、真實、科學。 各地普查機構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專家作用,通過召開專家座談會、舉辦培訓班、實地檢查指導等形式,為普查隊員答疑解惑,解決實地文物調查中各類技術問題,強化了普查質量。 合力 舉全國之力,密切配合,全力支持普查工作開展 本次普查的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6大類59小類。要對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的位置、數量、規模、價值等基本情況進行全面調查;要對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複查與核實,切實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現狀、環境狀態等,查清各類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屬和使用管理情況,不僅需要文物系統各個專業領域專家參與,更需要不同相關行業的配合支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16個成員單位結合本行業、本部門的工作特點,積極參與文物普查: 國家林業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認真貫徹國務院通知精神積極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國家測繪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積極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文物普查和附屬可移動文物鑑定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積極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國家宗教事務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積極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國家文物局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關於積極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交通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認真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商務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積極做好商務領域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印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 2008年,部分成員單位派員參加了以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對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貴州五省進行的聯合督察工作。國家測繪局協調提供了1:100萬比例尺全國範圍電子地圖和1:25萬比例尺局部電子地圖作為普查成果用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基建營房部積極組織部隊營區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2009年3月,解放軍四總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軍隊營區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要求軍隊各單位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軍隊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做好軍隊營區文物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和存在問題。 理念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恰逢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許多以往被忽視的文化遺產品類所蘊涵的重要價值逐步得到認同與發掘 一進入山西臨猗城西村人民舞台大院,一股濃郁的『文革』時期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條遙遠而熟悉的標語口號及一幅幅只在那個特定年代才會出現的圖案。站在舞台前,讓人感覺到的是那個年代人們政治熱情的高漲與狂熱,仿佛周邊都是集會遊行的群眾和振聾發聵的口號聲。這和人們的印象中,似乎總是與遙遠、古老聯繫在一起的文物沒啥聯繫,但它的確就是『文革』時期典型的建築屬文物。 從古物到文物,文化遺產,概念的變化反映着人們對文化遺產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工業遺產、鄉土建築、20世紀遺產、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概念不斷被提出,文化遺產的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擴展。在普查過程中,這些新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重視。各省(區、市)也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專業優勢,積極開展新類型文化遺產的專題調查。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山東、江西、湖北等省(市)組織了工業遺產專題調查;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開展了文化線路遺產調查等。 科技 普查技術『鳥槍換炮』 『漢墓群位置,北緯21度41分22.3秒,東經109度13分49.9秒,海拔22米。』按下黃色的衛星定位儀,普查人員準確地報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合浦漢墓群在地球上的位置。接着,普查人員又利用手中的數碼相機、手提電腦,記錄了合浦漢墓群周邊的自然環境,以及漢墓群保護的現狀。 GPS衛星定位技術,直接記錄文物點的經緯度,這比過去僅用樹木、村莊等參照物來定位、記錄文物點要準確和便捷多了,也不會再出現因參照物消失一些文物點也隨之『消失』的情況。採用傳統調查方法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能夠採集更為豐富的文物信息數據。同時,文物普查充分運用信息網絡、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時效性和相關標本、數據採集的真實性、完整性。此外,普查是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技術工作,目的不是為了『探險』和『獵奇』,更不能威脅到普查隊員的生命安全。衛星遙感、航空拍攝等高科技手段的應用,為普查提供了徒步踏查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水下文物普查在我國沿海、內湖首次開展,航空遙感在新疆廣袤地區取得顯著成果,信息技術、網絡技術、GIS平台等得到廣泛運用,極大地提高了此次普查的科技含量,使普查成果更為科學、規範,記錄信息更加準確、翔實。正是有了這些精準的數據,普查結束後還將首次建立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的基礎數據庫和電子地圖。 宣傳 向公眾宣傳,構築文物普查工作的社會基石 『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啟動,這是一次對民族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請把你知道的告訴我們,也許一片瓦、一塊磚就是一段歷史;請把你發現的告訴我們,也許一片碎石、一塊殘碑就是一個故事;請把你聽到的告訴我們,也許一個傳說、幾片絮語就是一個文化空間……總之,你能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想知道的。讓我們一起把昨天的歷史尋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續,為中華民族明天的輝煌貢獻力量!』通俗樸實又以情動人,這是河南省的文物普查宣傳詞。以這一宣傳詞為基礎,普查工作者製作了數萬份文物普查宣傳彩頁向全省發放。無論繁華的城市社區,還是偏遠的鄉間村鎮,都能看到文物普查宣傳圖片。 正是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是推進文物普查工作的源頭活水和真正動力,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一直把宣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幾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宣傳工作方案】的要求,聯合廣大新聞媒體,利用各種媒介,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各級普查機構通過策劃製作公益廣告片、普查成果視頻、圖書、電子雜誌,印製宣傳品、紀念證書,在報紙、雜誌開闢專欄,建立專題網站,開展總結表彰活動等,全面宣傳並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普查工作,拉近了文化遺產工作與社會各界的距離。普查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大批的社會志願者參與到普查工作中來,熱愛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觀念正在成為社會的共識。 保護 文物普查為的是文物保護,普查就是當前我國最大規模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是確保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安全的重要措施 浙江省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制定專項法規,提高經費投入,加強規範管理,確保新發現文物的安全;普查至今全省新公布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51處。重慶市將183處抗戰文物點掛牌保護,採取法律手段切實保護普查成果。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時,各地充分認識到及時搶救、有效保護新發現文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新發現文物的保護管理,及時將新發現的文物點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提升普查新發現文物地位,出台保護辦法措施,創新保護方法。 提升 提高了普查隊員的業務能力,磨鍊了普查隊員的意志;機構設置得以加強,保護經費增加,基礎設施、設備更趨完善,促進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設 有位文博專家這樣說:文博工作的專業性很強,實踐性也很強,光靠書本是培養不出文博專家的。你必須實地走、實際摸、親眼看。紅山文化的陶片什麼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片又是怎樣的?如果你不到現場,不是親自去經歷,只從書本上看,那一輩子也分辨不出它們的區別。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隊員,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吃苦耐勞、幹勁很足,見到他們,從前曾抱有的對文博人才稀缺、業務骨幹青黃不接的擔憂就消除了。 行伍出身的呂梁山腹地的石樓縣文管所所長李大勇,在十五個月的野外調查中,行程二萬餘里、訪詢一千餘人、跑遍千溝萬壑,繪製草圖一千餘份,整理照片二千餘張,編寫文本三萬餘字,普查不可移動文物316處而且順利通過了省市專家的驗收。三普一線實踐,讓大勇成了石樓山中的文博行家。 各級普查機構反覆培訓,各地普查隊的分組也多採取新老隊員結合、以老帶新的辦法,既確保了普查質量,又培養鍛煉了新隊員,提高了普查隊員的業務能力;艱苦的工作環境和持續較長時間的工作強度,鍛煉了普查隊員的意志,錘鍊出一支作風過硬的文博隊伍。 中央財政共安排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所需經費超過2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0.25億元,補助地方1.8億元。中央財政專門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國家級貧困縣級行政區域提供用於普查的專項補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積極安排普查配套經費,五年間,各地投入累計超過12億元。江蘇、浙江兩省普查機構還在國家文物局普查辦的協調下,對口支援青海省文物普查,無償提供財力、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 經費的保障,不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訓等得以順利開展,也使得普查設備GPS衛星定位儀、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和台式電腦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時、普遍配發;此外,三普工作中,統一領導,嚴密組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理念引領,科技支撐;科學普查,嚴控質量;大力宣傳,有效保護等一系列貫穿始終的突出特點,保證了三普工作的圓滿完成,也在整體上提升、促進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設,為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挑戰 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文物數量『井噴式』增長,使得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繁重;4萬餘處文物消失令人警醒 普查成果顯示,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其中保存狀況較差的占17.77%;保存狀況差的占8.43%。令人堪憂。進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與環境刻不容緩。 這次普查登記文物總量的增幅大於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隊伍建設、經費投入、設施設備改善的增幅;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新形勢,亟待修改和完善;大幅增加的文化遺產如何加強管理,妥善保護,科學研究,合理利用,對於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管理機構設置、設施設備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國家文物局負責同志指出,要應對新時期文物保護面臨的方方面面挑戰,首要必須把基礎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常抓不懈。要重點加強文物保護法律體系建設,推動修訂【文物保護法】,儘快出台【博物館條例】,研究制定【文物認定評估管理條例】、【大運河遺產保護條例】,完善文物保護標準體系,加大法律保護力度。要進一步做好文物資源調查,推動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要加強文物執法督察和安全監管,健全各級文物行政執法機構,推行文物安全與執法巡查制度,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實施文物平安工程,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行為。要加強文博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經普查統計,原來登記過,但目前已經消失的文物計44073處。由於消失文物的原因十分複雜,根據對消失文物原因的分析,大致可分為6類18種原因: 1.由於認定、計量和行政區劃變更等原因從現象上消失。包括不屬本次普查登記對象的(指第二次普查已登記,但不符合三普標準的對象);第二次文物普查前已經消失的、第二次文物普查誤登、行政區劃變更按新區劃登記的、調查時已經遷移保護、另作為可移動文物登記的,以及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計量標準合併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 2.因生產生活和學術研究原因經過發掘清理,原址廢棄。 3.因自然原因消失。包括自然損毀的,自然災害損毀和火災燒毀。 4.由人為原因造成損毀。包括因拆、改、新建改變原貌的,人為拆除損毀的以及遭盜掘盜竊消失的。 5.因城市建設、大型基本建設、農村耕作、平整土地、興修水利等原因造成消失。 6.因自然地理、人文環境和歷史原因認定消失。包括根據記載查無實物的、丟失或下落不明的,以及消失原因不明的不可移動文物。 人們最關心的是人為破壞的消失。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同志指出,上次文物普查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那時到現在的20多年間,中國面臨了大發展大建設,城鄉基礎設施、水利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建設之間的矛盾前所未有激烈。文物保護工作現在處於最緊迫、最關鍵的時期,特別是城市化進程加速會對於不可移動文物造成損失。對於破壞文物,全國的文物工作者一直都在旗幟鮮明地反對,通過各種手段避免。下一步會堅決重拳出擊,加大執法督察力度,打擊各種文物違法犯罪行為。 隊伍 一支信念執著、堅忍不拔的專業隊伍,跋涉在高山平原,遊走於鄉村小巷,踏遍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風餐露宿、冒雪迎霜 在廣袤黃土之中追溯遠古的遺蹟,在荒僻鄉野之間尋覓歷史的瑰寶。他們中有被譽為『綻放在文物普查一線上的玫瑰』的巾幗英雄,有堪稱民間文化守護神的志願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棄商從文』的編外隊員…… 近5萬名普查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社會志願者參與文物普查,了解每一處普查點的基本情況,繪製圖紙,拍攝照片,認真核查,比對資料,專家審查,最後錄入專用的普查採集軟件,生成一條基礎的普查數據。廣大普查工作者以對黨、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勤勤懇懇工作,兢兢業業普查,鑄就了吃苦耐勞、求實奉獻的普查精神。 捨命 張澤權,重慶市奉節縣的一名普查隊員,對工作認真負責、愛崗敬業、一絲不苟。在田野調查中,他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因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偏遠鄉鎮工作。
最新評論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