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期刊在海外的影響力正不斷增強,應給予更多關注,讓「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一些。』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委員的思考針對性很強。 實際情況是,中國的文化期刊在海外的傳播已經初步呈現常態化、本土化的趨勢。黃友義委員以中國外文局所屬的幾份報刊為例說,目前,四個語種版的【人民畫報】雜誌、六個語種版的【今日中國】雜誌、多個語種版的【北京周報】、日文版的【人民中國】雜誌等每年在海外的發行量達到600多萬冊。從2004年開始,這些期刊的編輯和發行部門紛紛前移,直接『落戶』海外,目的是讓編輯工作更有針對性,發行工作更有效。 『這些期刊對於國家形象設計和良好輿情環境的營造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黃友義委員說,這些期刊提供的內容有深度,既有政策解讀,也有案例分析;而且讀者層次高,大多是政府首腦、國家智囊、大學教授等,他們期待通過刊物獲得與中國有關的權威信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蒂夫・克爾曼由於客觀原因未能及時收到【北京周報】,就主動聯繫北京周報社北美分社,詢問情況。瑞士聖加倫大學圖書館、阿根廷國家圖書館、哥斯達黎加大學圖書館、墨西哥眾議院圖書館、泰國國家圖書館、巴基斯坦國家圖書館等都收藏每期相關刊物,而且傳閱率頗高。 所以,黃友義委員建議有關部門在文化期刊『走出去』上加大投入,給予更多的重視,充分發揮文化期刊所承擔的特殊功能。另外,國內對這些刊物的認知度還不夠,特別是一些到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對於這些刊物的獨特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他期待國內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知曉這些在海外已經深深紮根的中國文化期刊,將它們視為展示中國形象的平台,並且主動利用好這些平台,進一步提升這些刊物的輻射力。(本報記者王國平採訪整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