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卻字字深入人心;平實,卻處處激盪熱情。如沐清風――政府工作報告裡關於教育語句的陳述帶給代表委員的是春天的溫暖和暢想。 『教育寄託着人民的希望,關係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把這項事業辦得更好!』那一刻,我們看到的是政府作出莊嚴承諾的決心,體會的是政府回應民聲的暖心,感受到的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決心,近20年來4%首次達標 『4%!』多少雙關注的眼睛聚焦了多少年! 『振奮,眼前一亮。』回想聽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4%的表述的那一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王訓練委員沉浸在激動之中。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委員則在『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這一行字下特意畫上重重的標線。『太不容易了,奮鬥20年,目標就要實現了,我們看到了本屆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 教育優先發展,投入必須首當其衝。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和平委員告訴記者:『這是民生首善之舉,要下大力氣保證教育投入,對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都要有要求。』 目前,一些省份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的目標。在安徽這一要求是達到15%,浙江省這個比例在2011年是19.5%,2012年將達到21%。 為何按財政支出比例來核算?李和平委員解釋道:如果強行按GDP的4%來計算,一些欠發達地區已達到4%,但實際教育水平非常低。按財政支出來確定,更有針對性,能保證教育優先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市副市長成岳沖表示,寧波市2012年將採取新增地方財政優先安排教育投入、適當調整原有支出經費的分配比例和確保拿出土地出讓金淨收益的10%作為教育投入,三個措施保障完成國家教育投入的目標。 如果4%能夠保持甚至提高,那麼10年,20年,我們將會迎來教育的新篇章。 不過,顧慮也隨之而來――『如何切這塊蛋糕,並不簡單。』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元河委員說。 暖心,教育經費投向薄弱環節 『「4%」怎麼用?報告裡並沒有具體界定,但強調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統籌發展,這些原則在落實時需要把握。同時,對於薄弱學校、中西部地區學校、少數地區、民族地區有傾斜,這都告訴我們:錢應該怎麼花。』在談到投向問題時,李和平委員這樣分析。 『當然花在最需要錢的地方,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職業學校,這些以前欠債很多的地方。』朱清時委員毫不猶豫地回答。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炎委員對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充滿期待。『建設了一大批公辦幼兒園,但是,對其後續運行經費缺乏規劃和投入,仍然不能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是否能夠有效保障公辦幼兒園經費的來源和投入,關係到學前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儘早規劃,未雨綢繆。』 她補充道,特殊教育是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待遇低、殘疾孩子義務教育普及率不高、『普特融合』在實施過程中困難較多、殘疾學生畢業後安置難等問題需要更加重視、更多投入。 實踐環節的教育投入、青年老師待遇問題則是王訓練委員關心的。『我是搞地質的,一節課,放在野外的費用是校內的4倍到8倍。因為經費問題不斷壓縮課程,無異於把教學變成了看圖識字。另一方面,要改善青年老師待遇,吸引優秀老師長期在教學一線,讓一流的人才熱心、專注、樂於人才培養。』 『坦率地講,「 薄弱地方,就是過去不曾關注甚至忽略的,但總理報告對這些問題的重視,給人貼心的溫暖。有代表表示,『校車安全』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民生清單』,說明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應。 信心,關注質量和創新 從『異地高考』將在山東率先實現,到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透露異地高考改革方案將很快出台,從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到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人們看到的是教育的不斷推進與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解決考試招生、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魏群委員表示,我們要把有創新潛質的人選拔出來,讓他們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創新人才培養不止是培養問題,還有選拔問題,目前的選拔標準、評價標準都需改進。 身兼教育部民辦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之職的鐘秉林委員非常欣喜地從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聽到『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各級各類教育領域』,這讓他看到了民辦教育的提升之路。 鍾秉林委員認為,公益性和營利性之間的矛盾衝突,制約了民辦教育質量的提升。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對不同類型的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並加強對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的監管,確保其公益性的實現。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委員作為民辦教育經營者,在這個問題上與鍾秉林委員的觀點相近:教育的核心必須是學生,以賺取學費為目的的學校最終會走向失敗。民辦的大中小學也必須以培養人才為目標,這類民辦教育應該吸引基金、捐款辦學;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培訓機構可以是盈利方,這兩類民辦教育必須分類管理。 『很長時間以來,一提高等教育,就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今年,一句話變成兩句話:「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緊密結合,提高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這為高等教育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報告的細微變化,在李和平委員看來,一目了然。 學科、專業、資源、師資、人才培養都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來進行設置,對資源進行配置,在分析比較中找到改革方向。李和平委員表示,『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靈魂,它培養的人才不僅僅要適應社會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他要引領推動,推動社會發展。大學生畢業,不僅要找到崗位,還要能創造崗位,這就是創造型人才。』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