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啟蒙的藝術】展覽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圖為開幕式現場。本報記者 高騰攝 今晚,國家博物館劇場,作為【啟蒙的藝術】大展的閉幕式演出,中央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用琵琶、笛子、古琴、二胡演繹了【春江花月夜】、【幽蘭逢春】、【流水】、【二泉映月】等經典曲目。 就在一年前的2011年4月1日,在【啟蒙的藝術】大展開幕當晚,也是在這裡,德國的德累斯頓管弦樂團傾情演奏了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兩場演出,首尾呼應,中西比照,相映成趣,也為大展文化交流的宗旨做了別樣的注釋。 直面啟蒙 感受藝術 作為國家博物館恢復開放後的第一個國際交流展,【啟蒙的藝術】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以及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聯合舉辦。這也是迄今為止歐洲啟蒙藝術在亞洲最大的展出。 展出的580件藝術珍品,包括佩斯內、富澤利、皮拉內西和戈雅的作品,從繪畫、圖像、雕塑到工藝品、服飾,乃至珍貴的科學儀器,全方位展示了啟蒙的藝術。展覽的核心是啟蒙時期的偉大藝術作品以及啟蒙思想對於藝術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其影響在從18世紀的藝術革命到當代藝術這一期間所留下的歷史痕跡。 展覽讓公眾直面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的科技、文化和生活,公眾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熱情。展覽自2011年4月1日開幕以來,累計接待觀眾近45萬人次。有一位觀眾曾四次來館專門領略『啟蒙的藝術』,他在留言簿上這樣寫道:『每次參觀,感受都不一樣,我被歐洲近代的科技啟蒙所震撼,不管是熱氣球、發電機、顯微鏡,還是在藝術上對人體構造的解剖學研究,甚至於狄德羅【大百科全書】對希臘雕塑拉孔奧的各部分幾何比例的計算,都讓人感受到西方文明的輝煌。』還有觀眾說:『藝術記錄着人類發展的腳印,現實中的我們應該熱愛生活、熱愛藝術,踏着前人的腳步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西對話 文化互動 為了更好地體現文化交流的主旨,在中國文化部和德國駐華大使的鼎力支持下,國家博物館與德國墨卡托基金會還共同舉辦了五次『啟蒙之對話』。這一國際性的學術活動,從五個主題開展研討和講座,在長達1年的時間裡,邀請中德知名專家、學者、藝術家等從經濟、社會、藝術等不同角度回顧啟蒙運動的歷史淵源,共同探討啟蒙運動對今天的影響,以期通過交流達成深層理解,藉助對話建立廣泛合作。 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德國副總理兼外長韋斯特韋勒、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教授瓦格納、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西方思想史教授甘陽和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終身教授沃爾夫・勒佩尼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楊振寧等政界與學界的知名人士都出現在『對話』的講台上,與廣大觀眾共同探討啟蒙與中國及世界文化發展的關聯。 以【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為契機,國家博物館還和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在博物館教育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陸續推出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國博建立了觀眾體驗區,從美術、戲劇、音樂、影視、實驗和製造六個門類開發了十餘種體驗項目,內容設計上以青少年觀眾為核心,同時兼顧其他年齡段觀眾的興趣愛好。目前,已開展的活動如博物館箱子、表情骰子、角色扮演、手工畫報、藝術翻譯等,吸引了中小學生5000餘人次參加;還邀請相關專業的學者為觀眾提供了8次主題性的專題導覽;根據【啟蒙的藝術】展覽內容,定期舉辦了『戲劇經典朗讀』活動,向公眾介紹來自中德兩國、具備啟蒙思想的戲劇巨擘以及他們的經典作品。 帶走經典 傳播美好 【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見證了中德兩國人民的友誼,也促使中德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依託展覽,國家博物館編印了【啟蒙的藝術】中、德、英文三種版本,此書圖文並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除此之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4期以特刊的形式收錄『啟蒙之對話』系列論壇第一場的記錄及5篇中德專家的論文。 配合展覽,主辦方還開發設計了文化創意紀念品。設置在【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展廳門口的紀念品專櫃裡,製作精良、圖案考究的複製經典油畫作品,款式新穎、方便實用的鑰匙扣,色彩亮麗、美觀大方的手提袋……價格不等、款式多樣的紀念品留住了不少觀眾的腳步。從廣州來旅遊的張女士一次就購買了價值近千元的紀念品。她說,站在那些絕倫的展品面前,總是覺得時間太短,特別是展品中體現的那種異域文化需要有更多的時間來理解和消化,可自己已沒有更多的機會再來欣賞,很是遺憾。『還好有了這些精美的紀念品,我不僅可以把經典帶回家,重溫欣賞展品時的愉悅,而且還可以把它們介紹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領略藝術的美好。』她喜不自禁。 (本報記者 李 韻 本報北京3月25日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