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這是十七世紀著名的英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洛克說的。 教育,關乎個人的幸福,關係國家的繁榮。日前,記者以此為題請教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請他談談中學教育、東西方教育比較和創新學習等問題。 中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培養對學問的興趣 『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生,第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培養他們對學問的興趣。』丘先生說。 在丘先生看來,中學時期,包括了很多懷有不同志向的學生,有的想從商,有的想當官,有的想做學問,種種不同的學生,必須有不同的激勵和訓練的方法,這就是孔子說的『因人施教』的精義。 他說,不幸的是如今很多學校只照顧到『有教無類』,而忘記了『因材施教』。有些學校為了公平起見,堅持用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學方法和統一標準答案的選擇題,以計算機來打分數,幾乎將教學的理念變成流水線式的作業,生產了大量的標準化學生。結果是,學生面對機械式的教學,變成了無生氣,缺乏對大自然、對科學、對人文的興趣和好奇,有天分的學生也不容易成才。 培養對學問的興趣,必須建立於基本知識。他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假如我們不懂得解線性方程,我們就沒有能力去欣賞多彩多姿的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了;假如我們不懂得基本的漢字結構,就沒有辦法去欣賞唐詩和宋詞了。』 讀小學時,丘先生對數學不甚了了,非常簡單的數學題提不起他的興趣。但是,到了初中二年級,開始接觸平面幾何,簡潔的題型和優美的公式,震撼了他,激發了他的興趣。於是,他花了很多功夫去看這些方面的課外書籍,時常跑到書店或二手書店去看,一看就是兩三個鐘頭。 東西方教育: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對於東西方教育的比較,丘先生認為:在東方人的教育中,假如小孩子學習不努力或能力不夠,必須要進行嚴厲的教育;或者為了家族的面子和父母的榮光,迫使孩子盡力用功。事實上,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總可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善良一面,我們應當把這些良好的性情培養起來,讓孩子們有着濃厚的讀書興趣,主動去找尋有意義的事情和研究方向。 丘先生說:『無論東方式或西方式的教育,我們要注重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每一個學生畢業時,至少必須有一個基本的知識,即一個能夠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學生相提並論的基本知識,有基本的推理和表達的能力,適應全球化競爭的能力。任何教育方法,只要能夠達到上述目標,都是不錯的教育。正如鄧小平說的白貓也好,黑貓也好,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近三年來,丘先生在哈佛大學數學系任主任期間,使他深深地感受到:美國東北區清教徒的學術作風,他們為自己的學術主張而堅持,卻不大在乎自己的生活品質,他們的學問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他希望中國的同學們,能夠保持清心寡欲的態度,養浩然之氣,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求知向學,這樣才能有機會成才,成為有學問的人。 課外閱讀:講究書籍的選擇 據丘先生觀察,中國的學生閱讀課外書的習慣不如歐美人。科普書籍在國外極為暢銷,但在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卻不很多,這可能是影響中國科技不如西方的一個原因。至於其他文科的讀物,除了工商管理的書籍外,歷史、散文、小說和傳記也不很流行,尤其缺乏的是描述西方文化和社會的書籍。 小說對丘先生一生有着很大的影響。這緣於在幼年時,曾背過梁啓超先生的一篇題為【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的文章,文中寫道:『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家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對於武俠小說,丘先生說,這類書快意恩仇,似乎可以一泄生活中的一口烏氣,但事實上,學到的都是與家、與國、與性情無益的事情。有些女同學喜歡看瓊瑤的小說,這在丘先生看來,亦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的描述,對人生、對社會都沒有多大意義。 他的孩子在美國上中學時,讀了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科普、科幻小說等林林總總的圖書,他說:『看這些書籍都是不錯的教育。事實上,小說可達到「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為甚,小說乃文章之真諦,筆舌之能事。」所以,培養青年人的智識,需要講究小說的選擇。』 創新學習: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無論學習什麼,我們必須要掌握到這門學問的基本知識,這樣才有可能做到創新學習,達到「智者不惑」和「勇者不懼」的地步。不惑和不懼以後,才能夠對學問有興趣,才能夠做大學問。』丘先生深有感觸地說。 他三十多歲時,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聽大物理學家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授課,講量子場論,講得很好,但是丘先生沒有去做習題,始終沒有將這門學問學好。所以,當他遇到量子場論有關的問題時,總要找專家一同合作,聽聽他們的意見,才能判斷今後要走的方向是否正確,才能達到『智者不惑』。 他說,在上世紀50年代,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做DNA結構時,不過弱冠之年,可謂『勇者無懼』。 但是,要懂得兩門以上不同的學科,並不容易,往往要苦學才能成功。可幸的是,在學生時代,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只要大家集中精力去學,就有可能成功。 十四歲時,丘先生的父親不幸離世。這一段艱苦的日子,對他的今後人生有着很大的影響。為此,丘先生鼓勵青年學子去經歷貧苦大眾的痛苦和經驗,這樣才知道處世為人的道理,也經得起失敗,甚至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曉得成功的喜悅。 丘先生極為讚賞孟子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他認為:『這真是至理名言,朝代家族的興衰,都與年輕人在這方面的訓練有着極密切的關係。』 王國維沉湖而死,陳寅恪在祭文里寫道:『自由之意志,獨立之精神』。 丘先生最後感慨地說:『這兩點,的確是我們做學問的精要地方,有了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才能「勇者無懼」,才能「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至於為分數、為經費、為虛名來找尋人間的學問、人生的真諦和自然的奧秘。』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