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化建設:擺脫功利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4-26 00:00| 發布者: 濟世| 查看: 1563| 評論: 0|原作者: 倪迅|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1 從『老子化胡』說起 敦煌石窟所存【老子化胡經】殘卷記載,太上老君在人間的七十二化身之一――老子,騎青牛出關,路遇一胡人。老子點化二三 ...

1

從『老子化胡』說起

敦煌石窟所存【老子化胡經】殘卷記載,太上老君在人間的七十二化身之一――老子,騎青牛出關,路遇一胡人。老子點化二三,胡人終開悟得道。

『化胡』的『化』字,包含了教化、感化與轉化的意義,體現了文化的特點、功能和魅力。老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化胡』,就是立足於道德高地,以中華優秀價值觀感染蒼生,讓人心生尊重,繼而嚮往,進而認同,願意融入中華文化建構的和諧世界裡。

文化如何『化』?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政府原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從『老子化胡』的故事中,悟出了一個重要認識: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於『化』。

多年來,我們能夠向世界提供的往往是武術、雜技、舞獅、方塊字、唐裝漢服等文化視覺感受,傳播形式流於概念化和表層化,難以企及中國文化的價值內涵。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王林旭也有同感:『我們也在嘗試把易經、詩詞、風水學等傳統文化符號介紹到國外,但同樣不能產生深入人心的傳播效應,最多讓外國人覺得好看、熱鬧。也就是說,我國的境外文化傳播模式存在着思路、品種和手法上的「三個單一」問題,文化「化」的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怎樣發揮文化『化』的功能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認為,評判一個社會的道德文明程度,不是看少數精英人物的精神境界達到的高度,而主要是看社會大眾普遍相信並恪守的道德底線。

文化之『化』,根本點在於以文『化』人,但我們在對群眾進行教育的時候,要防止『燈下黑』,這就是幹部的教育問題。在今年開展學雷鋒活動時,群眾的最大疑慮是『民學官不學,下學上不學』。因此,文化『化』人,包括幹部向孔繁森看齊,群眾向郭明義學習。這樣學雷鋒,才能自覺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構建我們的和諧社會。

要發揮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還要避免政治化、運動化,保持文化建設的常態化。王興東呼籲,宣傳雷鋒精神要實事求是,不能應政治需要隨意地演繹。比如提倡節約了,宣傳雷鋒是艱苦樸素的節約典型,搞市場經濟了,又說雷鋒也有過皮夾克和英納格手錶,是高消費典型。學習雷鋒不能搞一陣風,三月刮過一場空,而要常態化;更不能把雷鋒搞成政治宣傳的『變形金剛』。

2

『這樣抓文化建設行嗎?』

看到這幾年全社會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人們十分高興。在欣喜之中,也有種種憂慮和擔心。

王林旭感嘆『當前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明顯帶有功利導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

過去幾年,『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經成為廣為傳播的經驗。

以『現代化城市建設』為名,大批歷史文物、名人故居在一個個『拆』字下轟然消失。

在『應試』教育、『謀職』教育的體系中,人們重視的是外語以及有助於謀生的實用類科目。說起來,『實用』本無可厚非,道德、情操、價值觀、社會責任感悄悄地被淡化才是最讓人憂慮的。

這一切,恰恰都是在『文化』的名義下進行的,並非不講文化。許多政協委員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這樣抓文化建設行嗎?』

其中的問題,就出在王林旭所說的『功利導向』上。要能夠真正落實黨中央的戰略決策,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

文化建設也好,文化改革也好,必須從功利導向中走出來。多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會加快我國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同時也難免使一些文化行為被急功近利的動機所左右。

功利地對待文化,必然導致文化研學的膚淺,而文化研學的膚淺,又必然導致文化交流的膚淺。

3

思考文化建設的精義

怎樣從文化的功利導向中走出來?

在道德反思之際,13億人的腦海里浮現的,是熟識的名字:雷鋒。他離開我們幾十年後,在2010年『新中國100位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高票當選。

政協委員研究了學雷鋒活動的經驗,他們關於雷鋒精神的思考,又大大超越了簡單的『學雷鋒』。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文化的精義在『文』,在體現中國的核心價值觀。

從文化的功利導向中走出來,以文『化』人,最重要的,是要以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化』人。

何志平認為,『「雷鋒」已超越了肉身的個體,成為一個集體的符號,盛載着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實質。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無產階級戰士,然而,換上運動服和跑鞋,他可以是一名運動健將;換上白袍戴上聽筒,他可以是一位醫生;他可以是北京奧運會用心服務的志願者,也可以是汶川地震後奔赴災區的熱心人……』

這幾年我們花費在文化軟實力上的投資所費不貲,但回報率卻未盡人意。在西方人眼中的中華文化,例如故宮、長城、園林、兵馬俑、絲綢、瓷器、針灸、烹飪等等,只是一串串文化符號的表象,但他們對這些文化符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卻所知甚少。

相對而言,美國除了輸出可樂、漢堡和星巴克等文化符號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有形的符號為手段,透過好萊塢和CNN等媒體在全球市場的壟斷地位,掌控着世界的話語權,進而將美國的核心價值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地。

『這樣兩種文化建設產生的是兩種不同的效果:被一組文化符號所吸引,你會選擇去那裡旅遊;被一地價值所吸引,有可能選擇舉家移民。因此,中國要發展文化軟實力,就必須針對軟實力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進行攻堅。』何志平期望,我們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應該把具有中國特色道德感染力的雷鋒精神,介紹給世界上每一個追求和平、擁抱和諧的朋友。讓世人體認到:『中國人,你的名字叫雷鋒!』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