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文社科成果價值,誰說了算――『思勉原創獎』的創新探索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5-18 00:00|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635| 評論: 0|原作者: 張焱、顏維琦、曹繼軍|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漫畫:朱江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項研究成果是不是有價值,它的學術貢獻有多大,由誰來評判?用什麼尺子來衡量?如何衡量才科學?『不是評獎,而是評人』,『不是突出學術,而是社交公關 ...

漫畫:朱江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項研究成果是不是有價值,它的學術貢獻有多大,由誰來評判?用什麼尺子來衡量?如何衡量才科學?『不是評獎,而是評人』,『不是突出學術,而是社交公關』,『近親結派,舉內排外』……近年來,在各種學術評價中,重人情拉關係、本位主義、門戶之見等不良現象屢見不鮮,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評價主體缺失、評價標準含糊、評價過程不透明等問題亟待根本扭轉。

前段時間,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發布,再度引發熱議。如何從根本上改進學術評價機制?華東師範大學早在十年前就着手醞釀,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思勉原創獎』引起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用『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評獎

20119月,在全國首屆『思勉原創獎』的終評現場,一位旁聽的青年學者用『嚴苛不遜諾貝爾獎』來評價『思勉原創獎』。

這並非少數人的溢美之詞。南京大學張憲文教授是首屆『思勉原創獎』評審專家委員會的20位專家之一。他說:『「思勉原創獎」實踐了新的評審制度,無疑是一個創新。整個評審過程全部公開,任何人在事前或評審過程中均無法操縱,極大地體現了學術評審的公平合理精神。』

教育部社科司有關負責人在聽取評獎準備工作的匯報時感嘆道:『這樣嚴肅、認真的評審機制,無疑對端正學術風氣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是怎樣一個『嚴苛』的獎項?能否匡正現今學術評價的種種弊端?

時任華東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的許紅珍參與了這一獎項從最初醞釀到落地的全過程。她告訴記者,早在2002年,華東師範大學在落實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時,針對我國學術研究創新性不足的現狀,就萌發了設立『原創獎』的想法,『學術評價機制的創新與學術創新同樣重要,沒有評價機制創新的土壤,學術創新之樹將難以枝繁葉茂。』

歷經6年的反覆討論、演練和不斷補充修正,2008年『原創獎』在華東師範大學進行了首次評審。三年後,以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呂思勉先生命名的『思勉原創獎』,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開始面向全國組織評選,力求填補我國人文社科領域長期以來缺少權威獎項的缺憾。

在評選機制和方法上,『思勉原創獎』環環相扣、嚴謹周密,對以往有些評選作出了有力反撥:

首先,邀請20位文史哲著名專家,每人推薦一項原創性成果,以『觀點新穎、見解獨特、填補空白、載入史冊』為標尺,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公示;隨後,在全國範圍內隨機邀請100名同學科學者實名填寫問卷,問卷範圍包括『對本成果的了解情況』、『該成果研究工作中的新意所在』、『該成果的學術水準』等10個問題,以此調查其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此外,文史哲各學科各請5位專家共同審讀並給出獨立評判,反映該成果在專家心目中的創新程度。這些評價意見最終都以實名的形式送到評審現場作為參考,再由20位評審專家打分,平均分前5名者獲提名獎,再經過票選,獲三分之二投票通過者才能最終獲獎。

有意思的是,終評現場也向青年學者、學生和媒體開放,旁聽者可與評委互動,發表意見,整個評審過程無一不公開,無一不透明,全部採取實名制,置於公眾監督之下,既防止參與評審的學者因為匿名而『太隨意』,也杜絕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什麼樣的成果稱得上『原創』?

不同於當下不少人文社科評價注重數量、忽視質量,『思勉原創獎』以學術成果的內在價值作為評判標準,率先樹起了『原創』的大旗。

什麼是原創?原創的標準如何界定?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認為,作為人文研究的目標,原創的實質志向是形成『具有學術積累意義』的研究成果,原創的意義在於承前啟後。

許紅珍告訴記者,在設計同行評審問卷時,如何準確描述『原創』頗費了一番心思,最終明確了從『提出新選題』到『形成新的研究範式』等幾個層次。

張憲文認為,『原創性』的概念涵蓋了學術觀點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觀念意識的創新和學術理論的創新等幾個方面。對原創性的張揚,將有利於改變我國學術界存在的急功近利、抄襲剽竊、學術水平低下等不良風氣,進一步產出高水平的具有較大原創性的精品力作。

在終評現場,針對一部著作的原創性到底有多大,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以【美的歷程】為公眾所熟知的李澤厚,在首屆思勉原創獎17部候選著作中獨占兩部,分別是【美學四講】和【哲學綱要】。有85%的同行測評認為【美學四講】是『所在研究領域中最傑出的成果』;而一位通訊評審專家則在書面意見中直言此書『不是首次出版,是舊作剪貼與修訂』。

現場專家也並非眾口好話。來自文學、史學兩組的一些專家認為【美學四講】的學術影響已在哲學之外,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閱讀記憶至今無法抹去。有的哲學組專家則說,李澤厚在特定時代的影響是同代學者無法比擬的,但20多年後看來,其學術觀點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最終【美學四講】得到83.25的平均分,名列第七,未進前五。

田餘慶所著【東晉門閥政治】則以超過92分的平均分排名第一,全票通過奪得首屆思勉原創獎。百位同行學者中的知曉率為100%,其中58人閱讀過全文。評審專家認為:『作者開創了政治史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對相當數量的中青年史學工作者形成了重要影響』,『本書對中國古代史研究具有示範作用,對傳統史學研究方法的運用臻於完滿』。

原創獎,能否助力原創?

首屆『思勉原創獎』評選結果公布後,人們欣喜地發現,評出的都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扛鼎之作。也有人表示擔憂:『思勉原創獎』評出來的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家』,沒有中青年學者入圍,感覺像是『終身成就獎』。

評選結果再次印證了『原創』之難。許紅珍告訴記者,『思勉原創獎』在設計時特別考慮到中青年學者,凡45歲以下入圍提名獎,而投票未能通過者則入選為思勉青年原創獎。

在復旦大學裘錫圭教授看來,『原創』說到底就是『創新』,而欲創新,要飽學傳統、『觀其會通』,要接受和批判新的思潮,同時要有獨立的思想。

四川大學項楚教授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前人的成果不會因為後人的研究而變得沒有意義,而是共同為學術的殿堂添磚加瓦。不可為原創而原創,產生『原創焦慮』。

多位受訪學者認為,思勉原創獎的意義不僅在於學術成果、學術榮譽的評價機制創新,更重要的在於評獎活動對學術研究、學術活動本身創新的推動作用。

在評獎過程中,每件成果邀請100位同行專家問卷評審,以及種種嚴苛得近乎繁瑣的評審程序,事實上也是一次對學術共同體建設的無形推進,對原創精神的一次大張旗鼓的張揚和引領。

楊國榮說:『我不僅將此次獲獎看做學術共同體對相關研究工作的肯定,而且更願意將它理解為學界同仁對走向原創研究的一種激勵和期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樹人教授是首屆思勉原創獎的評審專家委員會主席,他認為:『現今是一個沒有權威、缺少大師的時代。通過一種公平公正、公眾認可的方式,集合多方智慧,樹起一個人文研究的評獎樣板,對國內文史哲學界具有示範意義。』

也有學者提醒,『思勉原創獎』在學界已經引起一定的關注,肯定會對學術研究產生一定影響,但其對學術本身的影響還是有限。從根本上推動人文社科領域的創新,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