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千人走路,一人領頭……』 老人叫張謙,來自北京,他表演的節目叫『拉洋片』,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已有800年。然而,近年來拉洋片的表演者越來越少,正面臨絕跡的危險,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拉洋片是我們民族的好玩意兒。我擔心這個好玩意兒哪天丟了,所以一直堅持表演,這次文博會給了我很大的舞台。』張謙說。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另一展位內,市民饒有興致地做起景泰藍工藝畫,掐絲、上色、固沙、裝裱,一幅幅以卡通、風景等爲主題的畫作製作而成。『我們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在一起,不僅實現了產業化,也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這一傳統文化。』該展位負責人說。 本屆文博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爲重要展示內容,並設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總展覽面積7500平方米,分爲民間美術展區、手工瓷器展區、刺繡與織造展區、雕刻與編織展區、茶藝展區、傳統中醫藥展區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等7個分展區,除拉洋片和景泰藍工藝畫,河南雜技、雲南舞蹈、天津快板、陝西皮影戲、山西剪紙、大足石刻甚至深圳小吃等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琳琅滿目,讓人大飽眼福。 2010年,深圳文博會2號館創意生活館首次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這是文博會創立以來首次設立『非遺展區』。2011年,在上一年實踐的基礎上,深圳文博會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作爲開拓重點,首次設立了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而2012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則更強調內容和質量。 據介紹,今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提高了參展准入門檻,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呈現出兩方面的特色與亮點:一是更加注重文化內涵,明確該館的組展內容主要爲國家級、省級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內容。青海唐卡、江西瓷版畫、貴州苗侗服飾、河北郭氏鏤空木雕、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等均爲精選出的高端非遺項目;二是在『內容爲王』的基礎上,強調『交易爲王』,在注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注重產品創新和市場包裝,以推動產品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本次參展的蘇繡、潮繡、漆線雕、五彩瓷、香雲紗、徐州香包等內容,都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 從多年缺席展覽到開始設立展區,從設立獨立的展館再到強調其市場化的運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深圳文博會上,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過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