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原本是說大智若愚的】 如果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會不會暴跳如雷?且慢,這個詞誕生的時候可不是罵人的,而是被先哲孔子用來誇人的。 『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什麼意思呢?孔子是說:『寧武子』這個人,在政*治清明的有道國家,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的無道國家,就表現的很愚笨。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別人也能做到;他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孔子一向是主張堅持正義,但也是反對做無謂犧牲的。前者叫做『義』,後者叫做『智』。正如後世的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所說:『正如煤的形成,當初用去了大量的木材,得到的卻是一小塊』。人的智慧表現在『義』和『智』的平衡,如果放棄了『義』,則其『智』對社會有害,還不如沒有;如果放棄了『智』,則『義』無從展開就已經夭折,一個火種無端熄滅,只能讓人扼腕嘆息。 【『悠哉悠哉』原本是說發愁的】 『悠哉悠哉』,好悠閒啊,對吧?不對。悠哉悠哉當初可不是用來形容悠閒的。『悠哉悠哉』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原句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思念啊,發愁啊,翻來覆去睡不著。這是用來形容求之不得、相思之苦的。 後世的人大概是被這個『悠』字誤導,所以這個詞逐漸演變成形容悠閒的樣子。 【『空穴來風』原本是說無風不起浪的】 除非你想『微言大義』,甚至正話反說,否則『空穴來風』這個詞還是不說爲妙,這也是古今詞義相反的典型詞彙之一。 『空穴來風』這個詞起源於漢朝文學家宋玉的【風賦】,本意是因爲有空的洞穴才有了風。後來被用來比喻萬物皆有源頭,傳言皆有些事實依據。後來宋朝的孫光憲在【北夢瑣言】用『空穴來風』這個詞來表示『憑空捏造,毫無依據』,從此,以訛傳訛,『空穴來風』變成了『憑空捏造』的意思。 這種變化可能是因爲『憑空捏造』這種解釋更符合人們的常識:空的洞穴不應該有風,有風肯定是錯覺,於是對『空穴來風』望文生義的解釋就變成『憑空捏造』了,大多數人也都不會去追究『空穴來風』的辭源。 (作者:雪狼 原題:漢語詞彙變遷趣談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爲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