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後,隨着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孔子學院』為象徵和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像『中國製造』的商品一樣,影響到世界各地。現在全球已開力學院282所。國內更是傳統文化大熱,以解讀【論語】而出名的於丹以年收入1103萬和極高的媒體曝光率榮登【福布斯2008年中國名人榜】,排名第25位。海外『新儒家』思想更趨活躍,國內出現大量擁夏者,一些年輕學者力倡『從孔子到馬克思』,提出傳統文化改造中國發展模式,更改造世界的主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從國外到國內、從政府到民間、從學者到草根的全方位的『傳統文化熱』現象?我們究競需要傳統文化中的什麼?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什麼影響?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一、傳統文化熱現象背後的根源是什麼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總是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緊密相關。從『五四』時期的『打到孔家店』到『文革』中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海外『新儒家』的興起到近來的傳統文化熱,中國傳統文化走過了『傳統中國時期的肯定一近現代中國時期的否定一當代中國某種意義的再肯定』這樣一個辨證過程。實際上是近代以來對中國文化進行整體反思的一個繼續,是文化在完成自己對於現代化的使命。所以,這次持續的傳統文化熱現象背後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在恢復的文化自信力 08年我們成功舉力、了奧運會,在緊接着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實現了保八的增長目標,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復甦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所以有了宋曉軍、王小東、黃紀蘇、宋強、劉T印的從【中國可以說不班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到【中國不高興】〔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等彰顯中國主體性的一些著作。最近又有兩本書,一本是韓毓海的【五百年來誰著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I2月),一本是摩羅的【中國站起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韓毓海在書中主要理清近代以來世界文化中的話語權問題,批判了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摩羅在書中則極力倡導中國人在精神上要像經濟上一樣在世界站立起來。 20世紀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索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因此要全盤西化;一種是中體西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但是要引進西洋的科技、制度進入現代社會;一種是以新儒家為代表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內聖開出新外王』,即傳統文化資源裏有合理內核,這些資源可以成為進入現代文明的文化路徑,即所謂儒家資本主義。新加坡、韓國等儒教文化圈國家的崛起就是明證。對於傳統文化價值評判問題,一百年來我們總體上是負面評價過多,認為它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是中國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的障礙,是必須拋掉的沉重包袱。傳統文化當然有負面價值,但一個民族2000年來賴以安身立命的文明體系,絕對不是一無是處的。傳統文化熱潮的背後是正在恢復的文化自信力。 另外,堅船利炮輸送來的西洋文化,讓我們看到了更廣博的世界。在最初的驚奇和盲目崇拜過後,我們也發現任何文化都有正負兩面,而我們自己的幸福感必須與我們的文化立場相連,這使得我們在國家綜合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機會冷靜客觀地反思自己文化傳統正負兩方面價值,可這個時候我們卻痛苦地發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我們已經喪失太多。挖掘恢復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是這次傳統文化熱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尋找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僅養育人的肉體,更滋養人的精神和靈魂。歷史證明,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非常強烈。西方文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主體性,所有的荷里活大片都在不遺餘力地弘揚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自從中國開放引進國外大片以來,在中國獲高額回報的都是西方文化的主旋律影片,包括利用中國文化元素拍攝的諸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也是借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弘揚美國精神。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出版了一些文化叢書,那些書都不是『中國系』,而是『走向系』―『走向未來叢書』、『走向世界叢書』,都是沒有主語的。要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那個世界和未來究竟是哪兒呢?那個世界和未來顯然不是索馬裏,不是坦桑尼亞。這話很奇怪,難道我們就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嗎?難道我們是在世界之外嗎?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與思考,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是『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包括中國在內、具有中文化特色的現代化。 由於傳統文化價值的流失,人們會在尋求生命價值意義時產生迷茫,社會價值觀念的失范直接導致許多日常問題,比如傳統家庭觀念的解體、道德淪喪、人沒有莊重感、廉恥感等等。此外,人需要生活在自己熟悉並認同的文化符號之中,從日常飲食、服飾衣着、人倫禮儀,到物質化可視的環境,而這些生存的文化質量很不理想。人們會發現解決穿衣吃飯問題之後並不必然導致幸福,幸福最終還要與精神相關。可是別人的精神總是與我們有隔閡之處,我們需要向內、向回尋找自己已經失落的價值靈魂。所以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化實踐的角度上說,傳統文化的存續與復興在於整個社會和大眾。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大的文化傳統,中華文明是核心文明。我們每個人無論傳統文化知識多麼貧乏,對所謂國學了解有多少,只要還說中國話、拿着筷子,身上就攜帶着傳統文化的基因。13億人身上的基因是不能被忽視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尤其是首先富裕起來的人們就開始有了文化需求。而這種需求不是生硬貼上去的,必須與他們固有的文化基因相契合。傳統文化熱的興起有社會發展和民眾需要的內在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沒有喪失生命力的證明。 第三,以史為鑑,確定中國文化的歷史方位 中國歷史有幾個重要轉折點,學界叫歷史時刻,對未來走向有很大作用。今天的中國是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強盛,各種變革潮湧而來,處在重大轉折時期,對這樣的時刻進行研究與探索會使我們對傳統文化性格、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近代以來,從辛亥革命到抗戰勝利,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實現的變革不可謂不劇烈,但國際上少有中國的聲音,世界話語的主導權始終不在中國人手裏。所以面對今天這樣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必須以史為鑑,發出中國人、中國文化自己的聲音。中國近代的發展也是和不斷的中西文化的辨析相伴隨,在中西文化之爭中,我們一直難以確定自己的文化方位。 中國人歷來重視『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今天的中國對世界產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更多的停留在物質層面,而且這種物質層面的影響產生的更多的是對中國政治經濟的誤讀,因而有所謂『中國蒯辦論』之說。如何讓世界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中國?需要中國文化作出回應。其實,中國經濟巨大成就的背後,有着深刻的文化動因,這種文化動因就是十六屆六中全會總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我們不僅讓世界看到一個經濟奇蹟,更要貢獻給世界一種文化價值體系,世界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存在是辯證統一的。遍佈世界的『孔子學院』、美輪美灸的奧運會開幕式,都是中國想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形象。整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確定了中國當代文化的歷史方位,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坐標,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播是圍繞這一坐標的展開。 第四,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熱潮推波助瀾 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人們發現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與一國的文化建設相互交融。經濟活動中,文化價值和科技實力一樣強大,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向人們輸出一種生活價值觀念,美國荷里活向人們輸出一種思想價值觀念,導致中國人開始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追尋。現在西方的文化產業旱已超過傳統的汽車、石油等產業,成為西方國家的第一大產業。相比之下,中國的文化產業占經濟的份額還很低,以電影為例,中國09年一年的電影產量是450部,票房接近六十億!而美國一部大片【阿凡達】今年在中國的票房就突破了9億元,佔去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的近六分之一。所以這次文化熱也有政府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作用在。世界範圍內的漢學熱,國內傳統文化系書籍出版及熱銷,傳統文化講座、學習班,無不有着某種程度的利益驅動。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