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教方案乃是康有爲等基於統一的意識形態是國家強盛的根本原因、而國家因儒家思想的衰敗生存面臨巨大威脅的認知前提下提出的,故國教成了走出困境的『功利主義』(註:(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408-409頁。)的選擇。蕭公權說康氏在戊戌時期就已確信,中國若喪失傳統,『民族將無可認同。保全儒教與保全帝國一樣重要』(註:蕭公權:【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爲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89頁。),而在康氏反覆強調的『保國、保種、保教』中,『保教』是其強調的核心。民初,康則謂孔教即『國魂』,『亡莫大於國魂亡,而國亡次之』(註:康有爲:【中國學會報題詞】,湯志鈞編【康有爲政論集】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797頁。),國魂在,國亡也有復興之日。而陳煥章也反覆強調『孔教之廢興,即吾國吾種之存亡所系也』,孔教亡,『則國家必亡,社會必亂,種族必滅』(註:【經世報】,第1卷第1號、第4號。)。 國性之謂,也在梁啓超的關注中。1913年,梁宣稱國性凝集於以儒家文化爲主的傳統中,國性的衰敗,將嚴重的威脅國家的生存,強調孔教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寶貴的統一體,中國必須在其國民性的基礎上,恢復其傳統的道德規範,否則中國將滅亡。(註:梁啓超:【國性篇】,【飲冰室合集】文集之29。)爾後,梁數次強調國性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並斷言『吾就主觀方面敢斷言吾國之永遠不亡,吾就客觀方面吾敢斷言吾國之現在不亡』(註:梁啓超主編【大中華雜誌】,第1卷創刊號,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55輯(541),台灣文海出版社。),而不亡之原因,有孔教在。因爲,『吾國民二千年來所以能搏控爲一體,而維持於不弊,實賴孔子爲無形之樞軸。』(註:梁啓超:【孔子教義實際裨益於中國國民者何,欲昌明之其道何由】,【飲冰室合集】文集之33。)基於上述三點,可以說,儘管作爲策略――提倡孔教在當時有阻礙新思想、客觀上支持帝制復辟等應被堅決否認之處,但作爲策略要實現的目的及策略的部分內涵,卻並非絕無意義可言。而且,就當時反對孔教的人中,隨後也逐漸意識到孔教會關注宗教、填補信仰真空的必要性,這反證出孔教會建立國人信仰的合理性。如蔡尚思在20世紀初請陳煥章校閱其所著之【孔子哲學之真面目】一書,當陳對書中不認同孔教之處向蔡提出異議時,蔡答曰:『孔子之教,並非釋耶一類之宗教比也』(註:蔡尚思:【孔子哲學的真面目】後附【師友商談錄】,收入1935年3月再版。【民國叢書】,第四編・2・,上海書店。),反對孔教是宗教,但後來,蔡尚思一改當初之觀點,『才覺得以前說的「孔子不是宗教」,未免錯了。說「孔子起了比某些宗教還要大的作用」,還是對的』(註:蔡尚思:【儒教是宗教】,【文匯報】2001年7月28日。)。 第二,新文化運動人與孔教會爭鋒相對,表現了民初兩種不同的文化取向(註:董士偉:【新文化運動與『孔教』觀――評康有爲、陳獨秀之間的一場爭論】,【學人】第1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160頁。),既是對傳統文化何去何從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是在新政體下是否需要傳統問題的不同回答。 孔教會提倡孔教,客觀上支持了政治倒退行爲,使孔教與帝制脫不了干係,這使新文化運動人認識到政治革命之所以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乃是因爲在共和民主這塊招牌下,仍然是君主專制的舊思想、舊觀念,因此,新文化運動人對傳統提出『重估一切價值』,倡導科學、民主,討伐傳統文化。孔教會與新文化運動人之間的對立,凸現出民初兩大陣營對傳統文化迥異的文化價值取向,前者以保守傳統求發展,後者以破壞傳統求發展。 對孔教會倡導孔教,無論是孔教的宗教形式,還是內容,新文化人是鞭笞不遺餘力,但後來對宗教的態度卻發生了轉變,此從某種意義上也說明孔教會要實現的目的:整合國人意義世界的必要性。新文化人最初的口號是科學、民主,反對包括孔教在內的一切宗教,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其方案的偏頗,誠如余英時所言:『民主與科學絕不能窮盡文化的全幅內容。道德、藝術、宗教等等都需要經過現代化的洗禮,但並不能乞靈於民主科學』(註:余英時:【試論中國文化的變遷】,李澤厚、龐朴主編【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7頁。)。事實上,『穆小姐』(moral)的出現標誌著新文化運動人認識到道德領域的問題不能僅靠科學民主,後來相繼提出『科學代宗教』、『美育代宗教』、『以不朽代宗教』(註:胡適:【不朽――我的宗教】,胡明主編【胡適精品集】(2),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第259頁。)等方案,已說明新文化人意識到排斥宗教的不妥(註: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麼?】,【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5頁。)。 發生在20世紀初年的這場爭論雖已成爲歷史,但給我們留下了文化建設的歷史借鑑。有關孔教的討論,至今仍存在於國內學術界,也有學者認爲『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註:蔡尚思:【儒教是宗教】,【文匯報】2001年7月28日。)。而在海外,有關孔教的爭論也未間斷過,因此,20世紀初關於孔教的討論,其蘊含的歷史意義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