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者駁斥『方言消失說』 稱不符合發展規律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4-9 09:20| 發佈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689| 評論: 0|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報

摘要: 近來,上海、浙江等地都曾發起保護漢語方言的相關活動。漢語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漢語成分,是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研究漢語方言,不僅對保護漢語的多元性和歷史連貫性有重要意義,還有助於理解各地區的傳統文化。有關漢 ...
近來,上海、浙江等地都曾發起保護漢語方言的相關活動。漢語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漢語成分,是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研究漢語方言,不僅對保護漢語的多元性和歷史連貫性有重要意義,還有助於理解各地區的傳統文化。有關漢語方言的消失、保護及發展等問題一直未有定論。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學者。 
  漢語方言尚無確切統計
  專家介紹,根據漢語方言的不同特點,可以將其劃分為七大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把漢語方言分為十個區,在原分區基礎上又劃分出山西晉語、皖南徽語和廣西平話。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會長周磊表示,【中國語言地圖集】把漢語方言分為五個層次:大區、小區、片、小片、點,統計了我國漢語方言的分佈、人口使用狀況。但每個方言區具體有多少人,說什麼方言,還沒有具體數字。
  『目前我國方言調查只達到縣一級,以城關為主。鄉村的方言分佈,還不是很清楚。』周磊指出,我國地區人口分佈不一,方言分佈十分廣泛。在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相對來說方言比較複雜。我國對方言的家底還沒有摸清楚。
  『方言消失說』不符合發展規律
  一方語言養育一方文化,幾乎所有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現象都和方言有關,例如蘇州彈詞、河南豫劇、安徽黃梅戲、山東快書等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
  隨着普通話的普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鄉音情愫正在淡化。
  『我國的漢語方言正在「褪色」』,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樹錚表示,我國從幼兒園就開始推廣普通話,這對漢語方言影響很大。例如,學校語言、公務語言、服務用語等都在推行普通話,很多城市孩子已不會說地道的方言,成為『無方言族』。
  2011年底,在上海語文學會召開的上海市語文學會第十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上,82位學者發佈聯名倡議書,提議幼兒園、中小學學生在課外時間說上海話或其他方言。
  在普通話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保留漢語方言成了學者關注的話題。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小凡表示,有些年輕人不會講方言,並不意味着那個地方的方言行將消亡,只是使用範圍縮小了。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還有本地特色,那裏的方言就不會先行消亡。北京話是普通話的基礎,其新舊語言的代謝速度並不比其他方言慢,同樣需要立照存檔,但卻不會消失。
  『方言消失,不符合事實和發展規律。』張樹錚表示,方言發展和消亡都有一個過程,現代方言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所謂『純粹、地道』是相對而言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無需太擔心。
  現在講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方言的社會功能日漸退化。周磊認為,在提倡普通話的同時,也要給方言留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地位,例如我們要保留並鼓勵在家庭中、老鄉間說方言。
  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保存方言十分必要
  在我國,文盲曾長期占人口數量的大多數,以致在方言的變化過程中,一些方言本來『有音有字』變成了『有音無字』。例如,作為我國最古老語言之一的吳語,由於普通話的『衝擊』,部分吳語正在退化。
  其實,在現代化進程中,有些歐美國家也出現了語言資源危機。例如一些原始的印第安語正在消失。記錄傳統語言文字成為一項緊迫任務。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全球瀕危方言的概念,並開始積極搶救。
  保護方言,科技手段必不可少。200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科學、統一地調查收集了我國當代漢語方言。浙江、河南、上海等地也都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保存方言。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上海著名語言學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對此表示肯定,認為滬語手機輸入法對科學保護上海話貢獻巨大。
  周磊表示,早期學者記錄方言的方式是口耳並用,然後是用國際音標為其標註發音。隨着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聲學設備的完善,用語音技術保存方言文化已經非常普遍。另外,由於每個人的分辨和識別能力不同,以錄像的形式記錄方言發音的口型,也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記錄方言文化。
  目前我國方言研究工作者正在為方言文化的研究、保留做努力。去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了中國語言資源與信息實驗室,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永久保存的數碼化漢語方言多媒體語料庫及相關數據庫,並將在此基礎上建立網上數碼化語言博物館。(記者 馮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