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母親的中西植物象徵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8-2-11 10:56|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822| 評論: 0|原作者: 沈勝衣|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金針菜蒸雞,是廣東很普通的家庭菜式,母親生前就常做。那一節節針管狀的曬乾了的花蕾,鮮美爽滑,我愛挑來吃,但其黃褐乾枯的形態,讓我雖然明知卻總是忽略、她前身的美麗和歷史的底蘊:原名萱草,本是一種漂亮的觀 ...

金針菜蒸雞,是廣東很普通的家庭菜式,母親生前就常做。那一節節針管狀的曬乾了的花蕾,鮮美爽滑,我愛挑來吃,但其黃褐乾枯的形態,讓我雖然明知卻總是忽略、她前身的美麗和歷史的底蘊:原名萱草,本是一種漂亮的觀賞植物,據說又是【詩經】已有記載、包含了母愛象徵等豐富內涵的傳統名花。

這裏用『據說』,因為這種流行說法有可議之處。【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一般認為是萱草的最早出處。諼,忘也,同屬衛風的【淇奧】【考槃】之『終不可諼兮』『永矢弗諼』,都是這個意思。漢毛亨【毛詩故訓傳】遂引申釋諼草可令人忘憂,許慎【說文解字】將諼寫作萱,即萱之本字,釋為『令人忘憂草也。』意指【伯兮】中的女子,想念遠征的丈夫而憂思成疾,嘆何處可得忘憂之草。不過毛、許他們其實沒有說諼草、萱草究竟是什麼草,由『諼草忘憂』過渡到明確『萱草忘憂』的,應是從魏嵇康【養生論】開始。(雖然稍早前漢末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已云:『對萱草兮憂不忘』,但並非與【詩經】原句直接對應的表述,況且該曲詞可能是後人的偽作。)嵇康並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這是『愚智所共知』的常識,然後晉張華【博物志】、崔豹【古今注】等也就此推波助瀾,遂成定論。到當代,還有人繼續發揮,說萱字從宣,故為『宣洩憂愁之草』云云(段石羽【漢字與植物命名】)。

但亦有不少人提出異議,認為【詩經】的諼草不是一種具體的草,【說文】的萱也不等於後來說的萱草。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謂:『諼訓為忘,非草名。』宋羅願【爾雅翼】更直指:『然世豈有此物也哉,蓋亦極言其情。』即『焉得諼草』只是為了極端地表達婦人愁思而欲忘之情的一種抽象寄託;虛擬的諼草變成實有的萱草,只因同音而已,而且,『然「忘草」可也,而所謂「忘憂」,「憂」之一字何從出哉,此亦諸儒附會之語也。』簡直全盤否定。吳厚炎【〖詩經〗草木匯考】詳細梳理歷代諸家各派意見,分析詩意和萱草的性狀、分佈,也得出【詩經】諼草非後之萱草的結論。但嵇康等魏晉人的演繹和影響,已使二者合一,令萱草與【詩經】諼草統一起來擔負忘憂草之任,正如揚之水【詩經別裁】所說:『因為有了這一首詩,人間果然就有了忘憂之草,於是萱草冒得諼草之名。』——成了後世的通行詮釋。

下半句『言樹之背』同樣有衍生附會的地方,樹是種,背即北,指古代婦女盥洗起居的北堂(【儀禮】【毛詩正義】等)。【伯兮】那女子是想種諼草於堂前,觀之以忘憂。耿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認為,這『似可能作為(西周、春秋時代)野生植物被栽培到園圃中罕有的可靠記載』。即萱草乃園藝作物的始祖之一。另元朱公遷【詩經疏義】:『北堂幽暗,可以種萱。』指萱草耐陰,北堂背光,適宜種植此花。而因為北堂被專指為母親的居所,萱草後來才成了母親的代稱,並引申出相關的『萱堂』一詞。亦即在【詩經】中,萱草只是夫婦間的思念之花,由思夫到思母,是後人演化出來的,藍紫青灰的【花月令】說:『萱草從忘憂愛情草變成宜男母親花,可以說是過度解釋,萱堂上座,愛情下階。』

這個演化完成之前,萱草文化還經歷了一個重要階段,就是玄想跳脫思路奔放的三國兩晉南北朝,萱草在文獻裏集中湧現,五花八門的記載中,核心一是前引曾將萱草『種之舍前』的嵇康之『忘憂』,二是上引『母親花』之前的『宜男』。

這一新義出自晉周處【風土記】,載萱草又名宜男,『懷妊人帶佩,必生男。』(原書已軼,所引常見異文,此據時代較接近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轉引。)此說在當時頗為風行,魏晉的曹植、嵇含、夏侯湛,南朝的梁元帝蕭繹等都寫過以『宜男花(草)』為題的賦、頌、詩。我猜想,這一傳說中的『宜男』之效,可能為後世將萱草轉化為母親象徵提供了側面助力。

當中嵇康的侄孫嵇含,留下幾段頗有價值的詩文。他在【伉儷詩】中寫『臨軒種萱草』,可見其時仍保留了【詩經】對萱草的原本定義,即夫婦伉儷之花。在【宜男花賦序】中則指出此花別號鹿蔥,說它『可以薦宗廟』,即曾有供作宗廟祭品的地位。到了其名著【南方草木狀】,記一種產於粵北、『花葉皆如鹿蔥』的水蔥,稱這才是嶺南『婦人懷妊佩其花生男者』。對於萱草、鹿蔥、水蔥三者的關係,以及對這條記載的理解,後世學者眾說紛紜,總之當時普遍有這種戴花求子的民間風俗吧。【南方草木狀】還有一則記:『水蕉如鹿蔥……孫休嘗遣使取二花,終不可致,但圖畫以進。』嶺南的鹿蔥等奇花艷名遠揚,連三國吳的景帝孫休都為之心動想要徵集,求之不得就看看繪畫來過眼癮。

關於鹿蔥,明王象晉【群芳譜】引前人謂因『鹿喜食之,故以命名。』但認為是與萱草相似而不同的另一種植物。這個問題歷來有爭議,像清謝堃的【花木小志】,甚至將萱草、宜男、忘憂草等都區分為不同品種;不過按照傳統看法,這裏還是視為一物來整體討論。

宋元間陸文圭【鹿蔥絕句】形容萱草:『瘦莖卻比沈郎腰。』沈郎所指的南朝沈約,寫過【詠鹿蔥】:『野馬不任騎,菟絲不任織。既非中野花,無堪麚䴥食。』這詩寫得很古怪,可能是所有萱草詩中最怪的,除了與『鹿食之蔥』的解釋唱反調,好像什麼都沒有說,卻又分明有所寄託乃至牢騷。確實,這詩的背後是有故事、有心事的:身為文壇領袖、開國重臣的沈約,晚年與曾交情深厚的梁武帝交惡而失寵,在鬱郁不得志中,寫了此詩表達求進不得求退不能的幽怨,卻被妒忌者拿去向梁武帝告狀,以是更觸怒上意,加上其他事情造成皇帝的嫌忌和斥責,不久就惶恐憂俱而去世。(唐無名氏【灌畦暇語】,林家驪【一代辭宗——沈約傳】)萱草見證過這樣一種遭際,可記一筆。在那個亂世,唯有像生平悲劇色彩更濃的北朝庾信在【小園賦】說的:『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如植物般不存忘憂之念、長樂之想,才能得大自在,這小園才是樂園;然而人非草木,就註定要失樂園了。

由庾信的例子可見出,萱草除了被新添的宜男象徵,其忘憂之意仍一直流傳,阮籍、江淹等魏晉南北朝人都寫過這方面詩文。至唐代亦然,李白、白居易、韋應物等皆以此意象入詩。但也有不同意的,如孟郊說:『萱草兒女花,不解壯士憂。』亦正是他,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外的另一首【遊子】高舉出母親的形象:『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一說是聶夷中的作品)

如此,萱草文化迎來另一個高峯期,突出的標誌是思夫的本義、宜男的傳說不再佔主要地位(雖然後來也仍有人寫過),取而代之與忘憂並行的,是慈母的象徵。『始兆宜男之慶,晚愜奉親之誠』(明劉玉【壽萱賦】),所謂『中國人的母親花』這一流傳至今的萱草闡釋,是『晚』至唐代才出現、或成型的。後人詠此不絕,如元王冕的【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這確實是『過度解釋』了,但與其忘憂之義一樣,萱草的母親意象已發展定型為一個獨立自洽的名實體系,我想也當從俗吧。

說了這麼久,還未正式介紹過萱草。它是百合科萱草屬草本植物,葉子自根莖叢生,披針狀長條散垂;初夏起花莖從葉叢抽出,挺拔亭亭;花多而大,漏斗狀,六瓣紛披,有橙紅、桔黃等色。古人早期的描述多關注其色彩的美艷,如夏侯湛【宜男花賦】:『萋萋翠葉,灼灼朱花。』而其形狀特點,是蘇軾的【萱草】寫得好:『亭亭亂葉中』,花朵『孤秀能自拔』。

萱草原產地以我國為主,此外還有南歐等。拉丁文學名意為『一日之美』,英文名則是『一日百合』,這是因其晨開暮謝,單朵花只開一天。但每莖多花,此落彼開,花期連綿夏秋,故宜作為觀賞花卉。加上生性強健而隨和,基本上不擇壞境,多處都能生長,所謂體柔性剛(這也可使人聯想到中國傳統觀念的母親),因而是常見的庭院植物,蘇軾蘇轍兄弟都寫過他們種在庭園中的萱草。古人還將其作為文房案頭清玩,或者入畫的吉祥花卉,宋代就有宋徽宗【蠟梅山禽軸】、李嵩【花籃圖】等出現其倩影。

功用方面,其葉可造紙和編織草墊、根可釀酒,但主要是藥用和食用。

入藥,我國記載較早的宋蘇頌【本草圖經】謂萱草:『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常見有人將此說訛為出自【博物志】)而在西方,據說古希臘狄俄斯庫裏的草藥書就載有萱草,歐洲人取其鎮痛安神(阿蒙【時蔬小話】)。這種減輕痛苦的作用,也是忘憂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轉引李九華【延壽書】對此的解釋:『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萱草含有毒性強烈的秋水仙鹼,張平真【中國蔬菜名稱考釋】認為,所謂忘憂其實是這種生物鹼使人中樞神經中毒後的體徵。但這也證明古人的定義並非無因。至於與母親象徵可對應的是,萱草確有治療婦科病的作用。

入饌,萱草的營養價值很高,是收入明朱橚【救荒本草】的野菜,是『山珍』之一、素菜上品。但嚴格來說,萱草有很多種類,供食用的只是其部分黃色花的品種,故名黃花菜;因其毒性,一般取嫩蕾蒸熟曬乾後才食用,又名金針菜。——萱草自古別名繁多,這一點也很突出,據不完全統計有三、四十種稱謂(【中國蔬菜名稱考釋】),而民間最通俗、現實中最通行的叫法,是上述兩者。

總之,萱草集觀賞、藥用、食用於一身,還有那麼豐富的文史內涵,故明王路【花史左編】贊之云:『維彼秀色,可餐可憶。』

對於萱草歷史上的諸多別名、紛繁寓意,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有段話說得通脫:『忘憂宜男,鄉曲托興,何容刻舟膠柱?世但知呼萱草,摘花作蔬。』道出了平民百姓的實在,哪去管什麼比興寄寓,只『摘花作蔬』填飽肚子,從古典詩意、神妙傳說回歸到紅塵中的家常生活,這種質樸的民生,是俗世的可喜。

我也一直持類似的意見,不喜歡賦予植物太多倫理道德、社會意義。然而,在某些特定時刻,卻又感到這種植物象徵文化的必要性,像今年初春,母親猝然棄世,帶來的衝擊至今尚難平復,雖有種種可自我安慰之處,但道理並不能取代人生,深心幽衷,仍時時縈懷,揮之不去,卻又難與人盡說,惟寄情花草書文。南朝任昉【述異記】載萱草除了又名忘憂草,還別稱療愁花,則冀以此慈母之花,略銷那份『春愁』吧(唐吳融、宋劉敞詠萱草均用此詞)。

明沈周事母極孝,愛畫萱草,曾題詩:『我母愛萱草,堂前千本花。贈人推此意,磨墨點春華。』這也是我的另一點用意了。『不見堂上親,空樹堂下草』(明高啟【萱草】),再也嘗不到母親做的金針菜蒸雞之後,在紙上記寫此花,當是堂下栽種此草,將這番文史典故的爬梳整理奉獻給讀者,作為『贈人推此意,磨墨點春華。』

萱草的姐妹花、形態相近的百合,恰好在歐洲很早就是母親的象徵。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克裏特島,遠古初民就用百合供奉萬物的母親神;希臘神話還有個傳說,百合是天后赫拉濺落的乳汁幻化而來。後來基督教興起,百合被用作耶穌母親瑪利亞的象徵,稱為聖母之花。不過,西方當代盛行的母親花是康乃馨,即香石竹。

我國古人記述萱草,有時就會與石竹放在一起談。清孔尚任【岸塘階下初種草花二十四首】中詠石竹:『堂下春開早,忘憂得似萱。』直接將兩者的含義掛上鈎。(另據心岱【蒔花】,西方竟也有類似傳說,17世紀時英國王室御醫曾萃鍊石竹為『忘憂水』。)而明文震亨【長物志】談園林中的萱花,『岩間牆角,最宜此種』;然後舉出石竹及其兄弟花剪春羅、剪秋羅等,說『皆此花之附庸也。』這話雖然有褒貶,但說明石竹與萱草一樣,也是造園植物。

石竹是石竹科石竹屬草本花卉。秦漢時的【爾雅】有蘧麥之名,人們曾以為即石竹,遂將石竹與這種瞿麥混稱,但後來已明確是相似的兩種植物。『石竹』一名,李時珍【本草綱目】注為出自【日華】,即【日華子諸家本草】,此書已散失,作者和著作年代不詳,屬宋代以前的藥書,而該名至少在唐代已經很流行了。元李衎【竹譜詳錄】將其作為『有名而非竹品』的附錄,謂:『石竹,京都人家好種之階砌旁,叢生,葉如竹,莖細,亦有節。』這葉、莖皆似竹就是得名的由來。

石竹花簇生於莖頂,花朵繁密,花色繁多,爛漫錦繡。主花期是暮春初夏,但有的品種可持續四季開放或春秋多次開花,唐司空曙【雲陽寺石竹花】云:『誰憐芳最久,春露到秋風。』加上生長能力強等優點,是常用於庭院、花壇等處的園林花卉,明王象晉【群芳譜】贊石竹:『嬌艷奪目,㛹娟動人。一雲千瓣者名洛陽花,草花中佳品也。』

此花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花瓣邊緣淺裂如鋸齒,仿佛巧手裁剪而成,所以同類花有剪春羅、剪秋羅這樣曼妙的名字。羅,指綾羅綢緞中的羅類絲織品。石竹花不但本身如剪似繡,還以玲瓏可愛的花型成為古代的衣飾紋樣。李白【宮中行樂詞】形容宮廷女子:『石竹繡羅衣。』清王琦【李太白集注】謂:『唐人多像此為衣服之飾。……石竹乃草花中之纖細者,枝葉青翠,花色紅紫,狀同剪刻,人多植作盆盅之玩。……唐陸龜蒙詠石竹花云:「曾看南朝畫國娃,古羅衣上醉(按:一般版本作「碎」)明霞。」據此則衣上繡畫石竹花者,六朝時已有此制矣。』這條注釋是很好的資料:石竹除了用於園藝,還作盆栽;目前所見的石竹詩文記載是從唐代開始的,但其實南朝時石竹已是受歡迎的紋樣花。

順便提一下,據田自秉等【中國紋樣史】,宋元的植物紋樣中既有石竹,也有上節所談的宜男即萱草。

說起來萱草和石竹是有很多共同點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草本、植園、品種與花色繁富、生性既柔且剛、乃至忘憂等之外,還有就是都可入藥、都有治療婦科病之效;又都在入夏後為盛花期,正好應合母親節。西方作為母親節之花的,就是石竹屬的一種香石竹,音譯康乃馨,又名洋石竹,以別於原產我國而稱中國石竹者。

石竹屬植物廣泛分佈於亞歐各地,在歐洲的歷史比我國更早。公元前4-3世紀的古希臘,學者狄奧弗拉斯托斯將石竹統稱為『神聖之花』『宙斯之花』(因此花最早在眾神之王宙斯的誕生地、希臘克裏特島發現,香石竹的拉丁文屬名就源自此語)。他的【植物研究】(【論植物的歷史】)還記載,古希臘人用香石竹等編成花環。而由於這些花環、花冠是代表榮耀、獻給神像作冠冕的,因此香石竹又稱作加冕之花,康乃馨對應的英文名即衍生於加冕禮一詞。這種原產南歐的重瓣香石竹,17世紀起英、美不斷有人進行育種改良,形成現在流行的康乃馨,並在20世紀初開始傳入我國。因其色彩豐富艷麗,形狀美、花期長又耐儲運,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產值最高、應用最普遍的幾大切花之一。另可釀酒,可食用,花朵中提煉的芳香油還是化妝品和香水的重要原料(王晶【歐洲名花的故事】、阿內塔·麗祖等【橄欖·月桂·棕櫚樹】、何家慶【中國外來植物】等)。

香石竹的發展史,常見人引用一條資料,說16世紀波斯陶器上繪有重瓣香石竹,是現代康乃馨的源頭。但其實在西方美術作品中,還可找到更早的旁證,如15世紀文藝復興的幾大巨子,筆下都出現了康乃馨,見出此花當時在歐洲的栽培成熟、普遍常見、以及應用於宗教:達·文西、拉斐爾分別畫過【持康乃馨的聖母】,波提切拉的名作【春】,花神衣裙上畫的也有康乃馨,堪稱在西方同樣『已向美人衣上繡。』(句出宋王安石【石竹花】。他大概是我國古代名人中最關注石竹的,為之寫過好幾首詩。)

此後倫勃朗、魯本斯、戈雅等都畫過康乃馨;近代如梵高和雷諾阿,風格品味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卻都愛畫此花,一樣的甜美溫馨。比較特別的是,16世紀繪畫中頻繁出現男子手持一朵康乃馨的形象,尤以雅各布斯·迪爾克的【康乃馨與死亡】令人矚目,畫中人一手拈花,一手卻撫着骷顱頭,神色凝重。

關於康乃馨/石竹的死亡意味,陳明訓【外國名花風俗傳說】指出:『在世界名花中,沒有哪一種的血腥氣有石竹濃重。』所舉的例證,從一開始的古希臘神話,石竹花就是『無辜流血之花』,是由狩獵女神戴安娜殘忍地挖掉一個美少年的眼睛變成。(石竹花瓣上有細紋,有的紋路巧奪天工地圍攏成圓形,仿佛眼睛。)此後在法國等地,石竹與王朝的征戰、放逐、幽禁、攻伐、鬥爭相連,特別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後,很多波旁王朝成員和保皇黨人都佩戴着表示王室尊嚴的紅石竹走上斷頭台,人頭紛落處血濺花紅,以致被視為恐怖之花。到巴黎公社起義,紅石竹是『熱血之花』,公社社員、女詩人路易莎·米歇爾有詩詠之,事敗後人們一直以此花來憑弔獻祭,另外奧地利、羅馬尼亞等也有用紅石竹紀念犧牲烈士的風俗,成了革命、英雄的象徵。

當然,石竹在歐洲各國普遍受歡迎,並不全都是那麼沉重的。比如德國傳說中石竹是忠貞之花,這可以【格林童話】一篇講王子復仇的【石竹】為證:裏面同樣有血腥的情節內容,不過當中一位善良的女子,被有超能力的王子變成隨身相伴的石竹花,是這個暴力、悲劇、連大團圓結局都打了折扣的故事中唯一的清麗意象。又如在英國,16世紀起康乃馨就是上流社會的寵花,代表高貴尊崇,宮廷裏的王公貴族、伊頓和牛津裏的學子都會佩戴,莎士比亞、喬叟、彌爾頓等人都在詩文中讚美過。

另一較普遍的意義,見於基督教文化,即達·文西等畫作的背景;還傳說康乃馨是聖母瑪利亞看到耶穌受難時流下的淚水化成,亦即已具備母愛的意義了。但在從前,這是與前述的百合『聖母之花』象徵並存的,康乃馨後來獨佔鰲頭成為『母親花』,是時間並不長的『今典』。

這要從西方歷史上的母親節說起。如前引,古希臘就有拜祭萬物的母親神的活動;到古羅馬正式形成每年3月的定期慶典,是母親節的起源。17世紀初,英國出現了表達對母親尊敬的『省親星期日』(至今仍有一些地方過此節日),是母親節的前身。19世紀,美國女權主義者茱莉亞·沃德·豪倡導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在1870年寫下【母親節宣言】,呼籲以母愛平息紛爭、致力和平。當時美國另一位女士、博愛主義者查維斯更是身體力行,創立『母親節工作俱樂部』,進行社會公益運動,並推動南北戰爭中的雙方和解。她於1906年5月去世後,女兒安娜·查維斯接棒,在母親的周年忌日舉辦了紀念會,宣傳設立母親節,並給參加者每人發放一朵母親生前最喜歡的康乃馨。第一個母親節在又過一年的1908年5月於美國個別州舉行,確定了康乃馨為獻給母親的花,並從此流傳下來。

由於安娜和支持者的持續活動,獲得廣泛的社會效應,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議案並由總統頒令,確立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為全國性的母親節(該年的母親節在5月14日,恰與今年一樣)。其實不僅英國,很多歐美國家也都有自己的母親節,但美國的這個漸漸成為影響範圍最廣的國際性母親節。到1934年5月,美國首次發行母親節紀念郵票,上繪一位母親凝視着一瓶康乃馨,這枚郵票強化了康乃馨作為母親節標誌、慈母之花的傳播(秦寬博【花的神話】、耿衛忠【西方傳統節日與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等)。

原本就有死亡氣息和母愛含義的康乃馨,恰好這樣結合起來、聚焦提升,亦不失為懷念亡母的貼切心意。就像萱草也是後世才被賦予母親意象一樣,成了自圓其說的名實體系,對這種植物文化不妨寬容視之。只是一旦流行,便有附加的俗氣因素了。在康乃馨大國之一的日本,有兩本書就此談了很特別的意見。

杉本秀太郎的【花】,介紹西方母親節時胸前佩戴康乃馨的流行習俗,即母親健在就佩戴紅色花、母親過世後只能戴白色的,說:『這種人為的規定,想必康乃馨也不樂意吧。等到母親節那天,我要在胸前裝點顏色斑駁的康乃馨。』

秦寬博的【花的神話】,指出當年美國花卉產業相當重視母親節這個新節日,為過節送花大做廣告,從而使康乃馨大賣至今;而安娜·查維斯是終生反對商業化的,她死前說:『我要親自終止自己所創立的節日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從而勸告人們回歸本義、思索創始者的和平與愛理念。

至於我,雖不取俗風,卻也無意『裝點』或『思索』,只是作這一番母親中西植物象徵的讀寫罷了。母逝忽忽已逾兩月,身為人子,沒有什麼能做的,惟用自己最喜愛、最擅長的、卻又是微薄的植物寫作,以文代花,敬獻靈前,聊慰母魂與己心而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