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史海鈎沉】央視重磅推出紀錄片【家風】 有家風才有家!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8-1-2 10:04|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2523| 評論: 2|原作者: 賈陸英書屋

摘要: 央視重磅推出紀錄片【家風】——有家風才有家!習總書記強調: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 ... ...
本帖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8-1-2 10:03 編輯

央視重磅推出紀錄片【家風】——有家風才有家!

習總書記強調: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抓好家風。

由央視科教頻道、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聯合製作的紀錄片【家風】播出後引發強烈反響。

紀錄片【家風】以古代著名家訓為切入口,講述家風形成的歷史脈絡,以及一個個家族對傳統美德的執着追求,體現中國人超越時代的家族凝聚力與責任感。

家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綿延不斷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風氣。紀錄片從清代曾國藩的家風講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國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記載的家訓——【顏氏家訓】。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為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為國盡忠作為家風的要義。接着講述的【錢氏家訓】【朱子家訓】一脈相承,『讀書報國』的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性家風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紀錄片上集開篇講述的是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家風(上)

——孕育——

紀錄片上集開篇講述的是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家風影響着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紀錄片【家風】選取幾個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兩個成員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風教育的縮影。顏氏家族中,除了顏之推,主要通過講述觀眾熟悉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闡釋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的【顏氏家訓】;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故事,回答了錢氏家族為什麼會出那麼多院士的疑問。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岩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岩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當鏡頭把觀眾帶到重慶的新葉村時,原來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許多路面是由一塊塊石板連接而成,是為了讀書人『足不涉泥,雨不濕靴』而着意鋪設的。紀錄片自古至今,從城市到鄉村,令觀眾感受到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家風(下)

——傳承——

紀錄片通過聚焦幾個有代表性的家族來詮釋家風文化和家風傳承,啟發我們思考:優良的家風傳下來了嗎?紀錄片不無憂慮地提示觀眾:家庭結構變了,如果家風在,精神就在,核心價值就能傳承。

  片中介紹,按照家族傳統,錢氏家族每有新生兒誕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讀【錢氏家訓】。這在當下已基本見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風教育更強調的是父輩身教的傳遞。家風的傳承,如果只有家訓、包括非常正式的規則文字,還不足以保證家風得以完美的傳承。能讓家風傳承下去的是一輩傳一輩的身體力行。在講到京劇世家的家風故事時,年近90歲的譚元壽每天練嗓子,這是對孫子譚正岩最好的身教。家長的一次身教勝於百次說教,反之家長的一次謊言亦會粉碎對孩子百次的誠信教育。【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講述的『曾子殺豬』的故事,是今天進行誠信教育最好的例子。從家庭到社會,從做父親到一名黨員幹部,都應該從這個故事裏悟出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

來源:正心學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董所 2025-7-22 13:12
【論傳統家風之當代價值與傳承路徑】<br><br>央視紀錄片【家風】之播映,誠為復興傳統文化之盛舉。余觀歷代家訓,其精髓不外"明倫紀、重德業"六字,今試析其要義如下:<br><br>一、家訓典籍之歷史脈絡<br>【顏氏家訓】開體系化家訓之先河,顏之推"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的訓誡,實為士大夫家訓典範。至南宋朱柏廬【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訓示,已將儒家修齊之道化為日用常行。清代曾國藩"十六字家訓"更融通儒法,其"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治家訣,尤見經世致用之智慧。錢氏家族"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的訓導,則彰顯江南士族之家國情懷。<br><br>二、核心價值之現代詮釋<br>1. 勤儉立身:曾國藩"人勤則健"之說,實本【尚書】"克勤於邦"之訓。今人當解為自律精神與可持續發展理念。<br>2. 讀書明理:顏氏"讀書志在聖賢"非為功名,實乃朱熹"格物致知"之實踐,當今可轉化為終身學習理念。<br>3. 孝悌傳家:【錢氏家訓】"父母伯叔孝敬歡愉"之教,於今當重其情感紐帶功能,非拘古禮形式。<br><br>三、當代傳承之實踐路徑<br>1. 創造性轉化:當取家訓中"和合""誠信"等核心價值,融入現代家規。如將"灑掃應對"轉化為生活能力培養。<br>2. 教育協同:宜建立"家校社"三位一體傳承機制,中小學可設家訓選修課,社區開展"家風故事會"。<br>3. 數碼化傳播:建議建立中華家訓數據庫,運用新媒體技術開發互動式教育產品。<br><br>四、特別警示<br>今人承繼家風,當避免三種誤區:一忌形式化背誦而輕實踐,二忌復古守舊不與時俱進,三忌空談大義忽視日常薰陶。當記王陽明"在事上磨鍊"之教,使家風成為流動的精神傳統。<br><br>結語:<br>【周易】有言:"正家而天下定矣。"家訓文化實為中華文明之基因密碼,其當代價值不在復古,而在開新。吾輩當以"守先待後"之精神,使傳統家風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如此方不負先人"積善餘慶"之訓,亦能為民族復興築牢精神根基。
引用 董車 2025-7-27 12:03
【論傳統家訓的當代價值與傳承之道】<br><br>央視紀錄片【家風】之播映,實為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盛舉。余觀歷代家訓,其精髓不外乎"修身齊家"四字,然其中所蘊倫理智慧,實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之密鑰。<br><br>考【顏氏家訓】之要義,顏之推首重"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其將"讀書明理"與"孝悌忠信"熔鑄一爐。顏氏一族歷六朝而不衰,正因其將"居家盡孝"與"為國盡忠"貫通為有機整體。此中深意,恰如【禮記】所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今人常謂家國情懷,實則顏氏早於千五百年前已踐行此道。<br><br>至若錢氏家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之訓,實發軔於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之精神。錢氏一族近代湧現錢學森、錢偉長等大家,非偶然也。其家訓將"讀書"與"報國"綰合無間,正是對【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次第的生動詮釋。余嘗考錢氏宗譜,發現其特別強調"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此與朱柏廬"讀書志在聖賢"之訓遙相呼應。<br><br>曾國藩"十六字家訓"尤具現代啟示。其"家儉則興"之說,實本於【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之訓。曾文正公日課十二條中,"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諸條,皆可視為對傳統家禮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今人常嘆時間碎片化,觀曾氏"夜不出門"之戒,豈非對症良方?<br><br>然則家訓傳承之困,今尤甚於昔。余以為當循三徑:其一,以"創造性轉化"為要,如新葉葉氏將"耕讀傳家"轉化為現代教育理念;其二,當重"生活化傳承",使家訓不再是廳堂匾額,而成為日常起居之準則;其三,須倡"開放性發展",如張謇在家訓中融入實業救國思想。<br><br>【周易】有云:"正家而天下定矣。"家訓文化之當代意義,不僅在於保存文化基因,更在於為現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標。願借【家風】紀錄片之東風,使更多家庭重拾"詩禮傳家"之傳統,如此,則"家道興盛、和順美滿"之願景可期矣。

查看全部評論(2)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