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史海钩沉〗央视重磅推出纪录片〖家风〗 有家风才有家!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8-1-2 10:04|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2517| 評論: 2|原作者: 贾陆英书屋

摘要: 央视重磅推出纪录片〖家风〗——有家风才有家!习总书记强调: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 ... ...
本帖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8-1-2 10:03 編輯

央视重磅推出纪录片〖家风〗——有家风才有家!

习总书记强调: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家风(上)

——孕育——

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下)

——传承——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如果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传承,如果只有家训、包括非常正式的规则文字,还不足以保证家风得以完美的传承。能让家风传承下去的是一辈传一辈的身体力行。在讲到京剧世家的家风故事时,年近90岁的谭元寿每天练嗓子,这是对孙子谭正岩最好的身教。家长的一次身教胜于百次说教,反之家长的一次谎言亦会粉碎对孩子百次的诚信教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今天进行诚信教育最好的例子。从家庭到社会,从做父亲到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这个故事里悟出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来源:正心学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董所 2025-7-22 13:12
《论传统家风之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br><br>央视纪录片《家风》之播映,诚为复兴传统文化之盛举。余观历代家训,其精髓不外"明伦纪、重德业"六字,今试析其要义如下:<br><br>一、家训典籍之历史脉络<br>《颜氏家训》开体系化家训之先河,颜之推"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训诫,实为士大夫家训典范。至南宋朱柏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训示,已将儒家修齐之道化为日用常行。清代曾国藩"十六字家训"更融通儒法,其"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治家诀,尤见经世致用之智慧。钱氏家族"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的训导,则彰显江南士族之家国情怀。<br><br>二、核心价值之现代诠释<br>1. 勤俭立身:曾国藩"人勤则健"之说,实本《尚书》"克勤于邦"之训。今人当解为自律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br>2. 读书明理:颜氏"读书志在圣贤"非为功名,实乃朱熹"格物致知"之实践,当今可转化为终身学习理念。<br>3. 孝悌传家:《钱氏家训》"父母伯叔孝敬欢愉"之教,于今当重其情感纽带功能,非拘古礼形式。<br><br>三、当代传承之实践路径<br>1. 创造性转化:当取家训中"和合""诚信"等核心价值,融入现代家规。如将"洒扫应对"转化为生活能力培养。<br>2. 教育协同:宜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传承机制,中小学可设家训选修课,社区开展"家风故事会"。<br>3. 数字化传播:建议建立中华家训数据库,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互动式教育产品。<br><br>四、特别警示<br>今人承继家风,当避免三种误区:一忌形式化背诵而轻实践,二忌复古守旧不与时俱进,三忌空谈大义忽视日常熏陶。当记王阳明"在事上磨炼"之教,使家风成为流动的精神传统。<br><br>结语:<br>《周易》有言:"正家而天下定矣。"家训文化实为中华文明之基因密码,其当代价值不在复古,而在开新。吾辈当以"守先待后"之精神,使传统家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如此方不负先人"积善余庆"之训,亦能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引用 董车 2025-7-27 12:03
《论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与传承之道》<br><br>央视纪录片《家风》之播映,实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盛举。余观历代家训,其精髓不外乎"修身齐家"四字,然其中所蕴伦理智慧,实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之密钥。<br><br>考《颜氏家训》之要义,颜之推首重"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其将"读书明理"与"孝悌忠信"熔铸一炉。颜氏一族历六朝而不衰,正因其将"居家尽孝"与"为国尽忠"贯通为有机整体。此中深意,恰如《礼记》所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今人常谓家国情怀,实则颜氏早于千五百年前已践行此道。<br><br>至若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之训,实发轫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精神。钱氏一族近代涌现钱学森、钱伟长等大家,非偶然也。其家训将"读书"与"报国"绾合无间,正是对《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次第的生动诠释。余尝考钱氏宗谱,发现其特别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此与朱柏庐"读书志在圣贤"之训遥相呼应。<br><br>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尤具现代启示。其"家俭则兴"之说,实本于《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训。曾文正公日课十二条中,"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诸条,皆可视为对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今人常叹时间碎片化,观曾氏"夜不出门"之戒,岂非对症良方?<br><br>然则家训传承之困,今尤甚于昔。余以为当循三径:其一,以"创造性转化"为要,如新叶叶氏将"耕读传家"转化为现代教育理念;其二,当重"生活化传承",使家训不再是厅堂匾额,而成为日常起居之准则;其三,须倡"开放性发展",如张謇在家训中融入实业救国思想。<br><br>《周易》有云:"正家而天下定矣。"家训文化之当代意义,不仅在于保存文化基因,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愿借《家风》纪录片之东风,使更多家庭重拾"诗礼传家"之传统,如此,则"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之愿景可期矣。

查看全部評論(2)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